一滴油的数字化“旅程”
发布时间:2025-02-06
大年初七傍晚,李先生和家人载着满满一车“家乡味道”从阿勒泰返回乌鲁木齐。李先生聊起返程的人潮涌动:“到了环乌高速,车流量明显就上来了。去加油站加满了油,新的一年能量满满迎开工!”
春节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头最朴素的期盼。火车飞驰、车流穿梭、飞机翱翔,无论是返乡还是远赴他乡,四面八方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在“流动的中国”里,一次次满载团圆与幸福的旅程,都与燃料和能源密不可分。
“1月份,乌石化在原有的生产计划上,增加了航煤和柴油的产销计划,保障春运油品供应。”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计划经营部一级工程师刘兆福告诉记者,从原油进入乌石化的那一刻,它的旅行就开始了。
原油“跑”向哪?如何“跑”出效益,“跑”得安全?在一滴油的行程单上,不仅有方向、有路径,还有一系列的安全绿色保障,这些都源自乌石化将炼化生产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乌石化数智技术中心工程师在中心机房查看终端运行情况。
“第一站就是原油评价,了解原油自身的特性。”在乌石化研究院原油评价岗位工作了18年的工程师夏桂红告诉记者。此前,原油测评依赖传统分析方法,夏桂红和同事苏·仁青需要在一套简易的常减压实验装置内,通过温度控制切割出不同的馏分,再对每种馏分进行全分析,得到一两百种分析结果。用到的设备包括气相、液相、质谱等多种检测仪器和实验器具,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和检测设备摆满两间实验室,两三个化验员来回穿梭,做分析、等结果、写报告,少说要20天才能出最终的评价结果。一身油污、加班加点,有时还会“连轴转”。
这个春节,夏桂红和苏·仁青依然坚守岗位,令人欣喜的是,测评的过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报告的时长从过去的20天缩短为2小时,仅需一台半个桌面大小的检测仪,一个人、一次性、一分钟就能完成所有指标检测。 这一变化,离不开乌石化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自主开发的原油快评系统。原油通过检测,物化特性一览无余,集体跑向最适合的常减压装置进行一次加工。进入常减压装置后,DCS(分散控制系统)、APC(先进控制系统)、IPC(智能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数智化操控系统的精准掌控下,进行分子级别的组队,各个馏分完成切割,集体行程结束。根据APS系统效益测算,各馏分各行其道,前往不同的装置进行二次加工。
在乌石化第四主控室,红色的节庆装饰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炼油二部化工区域员工陈佳和师傅赖乃编带着工作“小伙伴”小神探——智能点检仪和北斗智能巡检终端,向MTBE装置走去。
装置区内,嗖嗖的冷风,冻得人直哆嗦。外出巡检,岗位员工不仅要确认设备运行情况,还要采集数据,再返回主控室将数据上传到生产系统。陈佳说:“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巡检,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愁的是,有时冬天夜里很冷,笔被冻住了,写不出字来,干着急。有时,处理别处的问题,造成漏检,回过头再去看浪费时间。现在不会了,因为有了它……”话音未落,传来“滴”的一声,赖乃编手中的北斗智能巡检终端提示这个巡检点检查完毕,可以前往下一处“打卡”。“小神探”实时采集、上传设备运行参数,“北斗”定位巡检人员位置不跑偏,从此告别纸笔记录和手动上传,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除了巡检有“神器”,还有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系统在一滴油的旅行中各显神通——“腐蚀在线监控系统”让技术人员有了“透视眼”,通过探针便可知晓管线、容器内部的腐蚀情况;“泵群自动监测系统”24小时在岗,发现异常立即推送手机端,提醒人员进行设备预知性维护。如此,不仅一滴油的“旅程”安全有保障,还有相关的“管家”让炼化更丝滑。“电子作业许可一票制”管理平台,利用手持机、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作业票证线上高效流转,管控审签时长,让每一次作业都有迹可循,可知可控。
“欢迎您来到乌石化。请按照指示有序排队,等候装车。”随着司机杨师傅拿着一张身份证大小的卡片刷卡登记,终端机发出提示音。百米开外,装车台待装区域的电子大屏上,车号、装运品种、拟定装车量、装车鹤位、排队等候次序等信息一一显示。在装车现场,通过管控一体化集成平台,实现了生产、运输、销售多个环节的数据共享与集成,提升了产品销售出厂的效率和向终端配送的能力。每一天,数百辆拉运产品的车辆在装车台进进出出,秩序井然,场面蔚为壮观。此刻,一滴油在炼化企业的“旅程”告一段落,原油完成了自身的升华,成为燃动产品和精细化工原料,奔向下一程。
从原油到产品,物化原理始终如一,加工过程今非昔比。1975年,乌石化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一滴油的炼化之旅延续了50年。只是今天,它的终点更加丰富多彩,与生活愈加紧密相连,不仅承载着团圆与幸福的期盼,也持续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能量,乌石化顺应时代大潮,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赋能、引领企业转型升级,让这滴油在新时代绽放出了夺目光彩。
转载自: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