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553
0

“十五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的11个判断

来源: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25-02-07
“十五五”期间,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升级,经济复苏进程曲折,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美国新一届政府对全球政治、经济、贸易、治理均将产生重大影响。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将带给我们一个持续重塑的能源新图景。中国的能源转型实践蹄疾步稳,加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如期实现碳达峰承诺,将为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政治格局深度裂变重塑,区域大国对外合作更加自主多元

以大国博弈为基调的地缘政治博弈更加复杂。随着2024年全球大选悉数尘埃落定,“十五五”期间国际格局力量架构基本确定,中、美、俄、欧等全球战略力量竞合态势更加凸显,国际关系分化重组,加剧地缘博弈。
以区域战争为代表的破碎地带冲突长期化。俄乌冲突烈度可能下降,但难以根本解决;巴以冲突持续外溢,中东局势持续动荡;非洲“政变和冲突带”有反复和蔓延趋势。
美国“孤立主义”加速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在 “美国优先”的施政理念和“交易式外交”推动下,美国将给国际秩序、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带来重大冲击。
地缘政治冲突和美西方制裁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资源国供应中断,影响贸易和航运安全,加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是各国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来源。
全球多极化趋势加速演进,区域大国对外合作更加自主多元。中东沙特、阿联酋、土耳其等区域性大国影响力上升,地区资源国放宽油气合作政策吸引外资,天然气、新能源、CCS等迎来新机遇;中亚国家强化战略自主,推进能源出口多元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非洲因资源禀赋丰富成为大国博弈的热土,能源矿产领域大量投资将持续流入;拉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圭亚那、巴西油气产量较快增长,巴西、智利加快新能源发展。
发展中国家之间深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新型南南合作机制蓬勃发展,地区资源国积极完善对外合作政策,能源矿产资源合作迎来新机遇。


世界经济版图区域化加速产供链重构,中国“稳中求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税+贸易壁垒”威胁全球贸易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将加速重构。地缘政治渗透全球经济合作,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由超级全球化向区域性收缩,能源合作趋向政治阵营化,北美与亚太是两大增长极。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拒绝选边站队,国际合作空间将呈现新机遇。长期看,全球化仍是发展大趋势,开放型世界经济将是主流。

世界经济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受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债务水平上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动荡、政治分裂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总体将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三高一低”特征。预计“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约为3%左右,较“十四五”时期(除2021年外)降低约0.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旧动能稳、新动能进”,增长保持韧性。“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蓄势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下,我国经济将展现出较强韧性,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70%;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贡献率约25%;出口受外部形势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贡献率约为5%;预计“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约为4.8%。


全球能源转型面临波折但大势不变,中国继续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发展进入能源安全为基础,能源低碳转型为方向的新阶段。预计欧美转型速度将放缓;发展中国家之间扩大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探索适合国情的转型路径,将更好平衡能源可获得、可承受和可持续发展。一次能源需求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到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增至228亿吨标煤(159.3亿吨标油),“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长1.2%,较“十四五”时期下降1.6个百分点,亚太和非洲地区将贡献世界能源增量的80%以上。

全球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发展趋势不会改变。风能、太阳能、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进步速度更快, “十五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年均增速近5%,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年均提升0.74个百分点,到2030年接近25%。

中国有能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实干派和引领者。努力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将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进一步压实节能减排提效责任,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促进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从“跟跑” 到“领跑”,拥有巨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能源技术、装备与运营服务,更好满足各国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虽然发达国家“去风险化”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中国产品出口,但是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等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替代加速导致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国际油价运行中枢下行

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大幅放缓,2030年达到峰值46.1亿吨。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5%,相比2024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导致“十五五”时期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仅为0.24%(约1250万吨/年),较“十四五”时期放缓2.2个百分点。

预计“十五五”期间全球石油供应能力增长放缓,非“欧佩克+”供应增量足以满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欧佩克+”继续维持减产保价策略。石油收入仍将是“欧佩克+”传统产油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预计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大概率将继续实施减产保价策略,调控石油市场供需平衡以提振油价。预计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形势总体宽松,国际油价运行中枢下移,降至60~70美元/桶。

特朗普政府对国际油价产生“短空长多”影响。短期看,美国进一步提高贸易壁垒,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拖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长期看,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延缓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可能将全球石油需求达峰时点推迟。


全球天然气需求稳步增长,供需宽松带动价格进入下行周期

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天然气需求稳步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4.5万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1.5%,与“十四五”期间基本持平。

亚洲将贡献全球一半以上的增量,2030年天然气需求1.23万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3.4%,高出全球增速1.9个百分点。欧洲需求已经达峰,未来将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气电更多发挥调峰电源作用,“十五五”期间年均降速1.5%,预计2030年需求将降至4300亿立方米。美国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带来新的电力需求增长,燃气电厂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天然气需求达峰时间将延至2030年左右,峰值约9300亿~9500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0.7%~1.1%。

全球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增量集中在北美、中东。国际大石油公司对油气业务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普遍提高上游投资和油气产量目标。预计“十五五”期间,全球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8%,北美及中东地区贡献全球增量的75%~80%。

全球LNG液化项目进入投产高峰。按项目计划,2030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将达7.1亿吨/年,新增液化能力1.9亿吨/年,是“十四五”期间的2.6倍。

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整体宽松,国际气价显著下行。预计HH现货、TTF现货和东北亚LNG现货均价分别为2.8~3.5、8~10、9~11美元/MMBtu。


中国统筹能源安全与转型,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

我国能源安全风险从传统能源安全为主向传统能源安全与新型能源安全叠加转变。

能源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对能源的依赖下降,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为2.2%,较“十四五”下降2.2个百分点,到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达到69亿吨标煤。能源强度加速下降,较“十四五”末下降约为12%。

国内能源产量持续增长,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十五五”时期,煤炭与石油稳产、天然气增产、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到2030年,国内能源产量接近59亿吨标煤,带动能源自给率稳步回升至85.4%,较“十四五”末提升0.7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增量主体,能源结构呈现“煤降、油气稳、新能源升”的显著特征。预计“十五五”时期,可再生能源贡献能源需求增量的88%,年均增长6.8%,带动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中提升5.8个百分点,煤炭占比下降6.4个百分点,到203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48%、26%和26%。


中国的石油消费即将达峰且不存在平台期,石油原料属性不断强化

替代能源超预期发展。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LNG重卡保有率将由目前不到10%分别增至30%、15%以上,对汽柴油的替代量将达亿吨规模。

成品油消费进入下降阶段。替代能源发展加速成品油消费下降,预计到2030年降至3.1亿吨,较2024年降8000万吨,降幅达20.5%。汽油、柴油需求降幅达1/4左右,分别降至1.17亿吨、1.39亿吨;仅煤油需求有增长,预计2030年增至5330万吨,较2024年增30%以上。“十五五”期间成品油消费由“十四五”的年均增0.3%转为年均降4.1%。

石化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带动化工用油需求增长。在下游产品需求的支撑下,预计2030年乙烯当量消费量达8055万吨,“十五五”期间年均需求增速为2.4%;化工用油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化工用油需求达1.98亿吨,“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为3.3%。

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已提前达峰,定位逐步转向“交通用能保障+原料用能核心”,需求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7.7亿吨峰值,2030年降至7.3亿吨,届时交通用油所占比重将由当前的46%降至40%以下,化工原料占比由当前的20%升至27%。

国内原油产量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十五五”期间,通过继续实施增储上产行动,国内原油产量稳产在2亿吨/年以上,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步回落至70%左右。


中国天然气供需总体宽松,行业快速发展进入关键“窗口期” 
综合考虑能源转型与新能源替代,“十五五”期间将是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预计“十五五”期间需求年均增量207亿立方米,年均增速4.2%,较“十四五”期间放缓2.4个百分点,2030年达到约5520亿立方米,到2040年左右达到6200亿立方米的峰值。天然气在工业、发电、城燃等领域有望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助力碳达峰。
供给侧,国产气稳定增长,预计2030年达到3000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为2.9%;LNG接收站建设进入投产高峰期,预计2030年进口天然气2520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为4.7%。
全国供需相对宽松。综合已签进口长协合同情况,预计2030年相对落实的进口气资源量2534亿立方米,超出实际进口需求,“十五五”期间年均供应过剩量超205亿立方米。

中国油气全产业链竞争更趋激烈,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形成
一是成品油与大宗化工产品呈现“双过剩”局面,炼化行业将加速兼并整合,以集群化、一体化、园区化的规模优势应对外部风险,终端业态由“加油+”逐步向“加能+”的服务平台升级。
预计2030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达到535万吨/年;国内千万吨级炼厂占比达60.7%;百万吨乙烯装置占比达69.0%;一体化装置炼能达到6.12亿吨/年,占炼油总能力的63.5%。
成品油市场将由“增量市场”转入“缩量市场”,若按照单站销量规模,预计到2030年终端所需的加油站数量将由目前的11万座减少至9万座左右;终端将从“集中式加油”逐步向“分布式加能”逐步转变,初步参与到智慧能源系统和虚拟电厂等业务;行业竞争将从“同业竞争”走向“异业竞争”,汽柴油价格到位率将再下台阶。终端服务由“传统服务”转向包含油气氢电非的“综合服务”加快转变。
二是天然气市场供应主体多元,竞争加剧。预计“十五五”期间,国内新增LNG接收能力超7000万吨,届时LNG接收站运营主体超30家,总接收能力超2.5亿吨/年,第二梯队占比超40%;全国履约LNG长协1.13亿吨/年,第二梯队占比近30%;且通过横向并购与战略合作等方式持续补链延链。国际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应对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宽松面。


科技创新引领传统油气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建设低碳智慧能源未来

油气产业加速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新特征的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行业发展。传统油气行业通过原料端推进低碳化、多元化;在生产中推进集约化、智能化;在产品侧推进高端化、精细化,逐步实现清洁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驱动能源系统形态变革。技术创新驱动“风光氢储碳”等新兴低碳技术持续降本、加快部署,清洁能源制造业蓬勃发展;电气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催生供用能新模式。

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最大变数。新型油气资源低成本开发技术、储能技术(全固态电池2030年有望实现产业化)、氢能、小型堆、可控核聚变(中国科学院计划2030年完成聚变工程示范堆建设)等将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加速器。


国际石油公司以价值增长为核心“增强油气”,加快向综合性低碳能源服务商转变


五大国际石油公司普遍对未来5~10年石油需求增长持乐观态度。

一方面,聚焦核心油气资产,提高产量目标,欧洲公司以盈利性为标准适度收缩可再生能源业务布局和投资规模;美国公司则聚焦能够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与油气业务技术和基础设施协同、风险小、预期投资回报稳定的低碳业务,主要包括CCUS、氢、锂和生物燃料等。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加快提升新能源业务的盈利性,从“传统油气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性低碳能源服务商”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为消费者提供低碳化、多元化、便捷化和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竞争策略从“资源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更深入地嵌入生产和运营管理体系中。


5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