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全球政治格局深度裂变重塑,区域大国对外合作更加自主多元
“关税+贸易壁垒”威胁全球贸易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将加速重构。地缘政治渗透全球经济合作,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由超级全球化向区域性收缩,能源合作趋向政治阵营化,北美与亚太是两大增长极。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拒绝选边站队,国际合作空间将呈现新机遇。长期看,全球化仍是发展大趋势,开放型世界经济将是主流。
世界经济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受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债务水平上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动荡、政治分裂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总体将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三高一低”特征。预计“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约为3%左右,较“十四五”时期(除2021年外)降低约0.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旧动能稳、新动能进”,增长保持韧性。“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蓄势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下,我国经济将展现出较强韧性,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70%;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贡献率约25%;出口受外部形势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贡献率约为5%;预计“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约为4.8%。
全球能源发展进入能源安全为基础,能源低碳转型为方向的新阶段。预计欧美转型速度将放缓;发展中国家之间扩大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探索适合国情的转型路径,将更好平衡能源可获得、可承受和可持续发展。一次能源需求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到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增至228亿吨标煤(159.3亿吨标油),“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长1.2%,较“十四五”时期下降1.6个百分点,亚太和非洲地区将贡献世界能源增量的80%以上。
全球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发展趋势不会改变。风能、太阳能、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进步速度更快, “十五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年均增速近5%,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年均提升0.74个百分点,到2030年接近25%。
中国有能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实干派和引领者。努力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将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进一步压实节能减排提效责任,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促进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从“跟跑” 到“领跑”,拥有巨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能源技术、装备与运营服务,更好满足各国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虽然发达国家“去风险化”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中国产品出口,但是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等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大幅放缓,2030年达到峰值46.1亿吨。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5%,相比2024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导致“十五五”时期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仅为0.24%(约1250万吨/年),较“十四五”时期放缓2.2个百分点。
预计“十五五”期间全球石油供应能力增长放缓,非“欧佩克+”供应增量足以满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欧佩克+”继续维持减产保价策略。石油收入仍将是“欧佩克+”传统产油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预计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大概率将继续实施减产保价策略,调控石油市场供需平衡以提振油价。预计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形势总体宽松,国际油价运行中枢下移,降至60~70美元/桶。
特朗普政府对国际油价产生“短空长多”影响。短期看,美国进一步提高贸易壁垒,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拖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长期看,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延缓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可能将全球石油需求达峰时点推迟。
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天然气需求稳步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4.5万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1.5%,与“十四五”期间基本持平。
亚洲将贡献全球一半以上的增量,2030年天然气需求1.23万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3.4%,高出全球增速1.9个百分点。欧洲需求已经达峰,未来将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气电更多发挥调峰电源作用,“十五五”期间年均降速1.5%,预计2030年需求将降至4300亿立方米。美国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带来新的电力需求增长,燃气电厂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天然气需求达峰时间将延至2030年左右,峰值约9300亿~9500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0.7%~1.1%。
全球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增量集中在北美、中东。国际大石油公司对油气业务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普遍提高上游投资和油气产量目标。预计“十五五”期间,全球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8%,北美及中东地区贡献全球增量的75%~80%。
全球LNG液化项目进入投产高峰。按项目计划,2030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将达7.1亿吨/年,新增液化能力1.9亿吨/年,是“十四五”期间的2.6倍。
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整体宽松,国际气价显著下行。预计HH现货、TTF现货和东北亚LNG现货均价分别为2.8~3.5、8~10、9~11美元/MMBtu。
我国能源安全风险从传统能源安全为主向传统能源安全与新型能源安全叠加转变。
能源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对能源的依赖下降,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为2.2%,较“十四五”下降2.2个百分点,到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达到69亿吨标煤。能源强度加速下降,较“十四五”末下降约为12%。
国内能源产量持续增长,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十五五”时期,煤炭与石油稳产、天然气增产、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到2030年,国内能源产量接近59亿吨标煤,带动能源自给率稳步回升至85.4%,较“十四五”末提升0.7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增量主体,能源结构呈现“煤降、油气稳、新能源升”的显著特征。预计“十五五”时期,可再生能源贡献能源需求增量的88%,年均增长6.8%,带动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中提升5.8个百分点,煤炭占比下降6.4个百分点,到203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48%、26%和26%。
替代能源超预期发展。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LNG重卡保有率将由目前不到10%分别增至30%、15%以上,对汽柴油的替代量将达亿吨规模。
成品油消费进入下降阶段。替代能源发展加速成品油消费下降,预计到2030年降至3.1亿吨,较2024年降8000万吨,降幅达20.5%。汽油、柴油需求降幅达1/4左右,分别降至1.17亿吨、1.39亿吨;仅煤油需求有增长,预计2030年增至5330万吨,较2024年增30%以上。“十五五”期间成品油消费由“十四五”的年均增0.3%转为年均降4.1%。
石化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带动化工用油需求增长。在下游产品需求的支撑下,预计2030年乙烯当量消费量达8055万吨,“十五五”期间年均需求增速为2.4%;化工用油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化工用油需求达1.98亿吨,“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为3.3%。
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已提前达峰,定位逐步转向“交通用能保障+原料用能核心”,需求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7.7亿吨峰值,2030年降至7.3亿吨,届时交通用油所占比重将由当前的46%降至40%以下,化工原料占比由当前的20%升至27%。
国内原油产量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十五五”期间,通过继续实施增储上产行动,国内原油产量稳产在2亿吨/年以上,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步回落至70%左右。
油气产业加速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新特征的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行业发展。传统油气行业通过原料端推进低碳化、多元化;在生产中推进集约化、智能化;在产品侧推进高端化、精细化,逐步实现清洁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驱动能源系统形态变革。技术创新驱动“风光氢储碳”等新兴低碳技术持续降本、加快部署,清洁能源制造业蓬勃发展;电气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催生供用能新模式。
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最大变数。新型油气资源低成本开发技术、储能技术(全固态电池2030年有望实现产业化)、氢能、小型堆、可控核聚变(中国科学院计划2030年完成聚变工程示范堆建设)等将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加速器。
五大国际石油公司普遍对未来5~10年石油需求增长持乐观态度。
一方面,聚焦核心油气资产,提高产量目标,欧洲公司以盈利性为标准适度收缩可再生能源业务布局和投资规模;美国公司则聚焦能够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与油气业务技术和基础设施协同、风险小、预期投资回报稳定的低碳业务,主要包括CCUS、氢、锂和生物燃料等。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加快提升新能源业务的盈利性,从“传统油气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性低碳能源服务商”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为消费者提供低碳化、多元化、便捷化和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竞争策略从“资源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更深入地嵌入生产和运营管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