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面对能源格局深刻变革
与国内需求走弱
我国炼油加工能力迫近10亿吨/年红线
加之国内需求不振、电动替代
LNG重卡替代冲击
汽柴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炼油企业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的
紧迫任务与重大机遇
那么面对机遇和挑战
炼油企业应该如何破局呢?
DeepSeek提供了五条建议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能布局
2.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3.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4.提升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化竞争力
5.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DeepSeek说:破解炼油过剩需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核心,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未来五年,炼化企业需抓住“油转特”“油转化”窗口期,构建以化工新材料、特种油品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重塑全球竞争力。
AI制图
而在刚刚结束的
集团公司2025年工作会议指出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引导资源投向最能创效的领域
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效水平
那么中国石化的炼油企业
是如何做的呢?
中科炼化炼油装置
扬子石化
精“调”细“改”释放创效潜能
主要举措:充分利用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将柴油产量压减至历史最低,低附加值产品产量稳步下降,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幅显著。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作为重点工程,集成260万吨/年渣油加氢、280万吨/年催化裂化及150万吨/年S-Zorb装置体系,于去年3月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并创集团同类装置最优水平。
通过工艺深度优化,企业采用催化回炼加氢柴油技术,创新改造反应器混合进料流程,应用LTAG喷嘴实现渣油加氢柴油20吨/日回炼量;同步优化反应温度与剂油比参数,升级催化剂活性系统,在压减柴油产量至历史低位的同时汽油生产成本降低了300元/吨。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开车期间,装置人员进行“三查四定” 李树鹏/摄
常减压联合装置通过停运柴油抽出线、提升航煤组分拔出量,结合Petro-SIM模型与APC先进控制技术精准调控热负荷,实现月增产航煤1.2万吨。
通过改造干气提浓装置,对3号催化裂化装置新产出的净化干气进行回收,改造后,该公司装置富乙烯气产量达3100吨/月,富乙烯气中乙烯含量也从之前的33%提高至36%。目前,该公司乙烯高附加值产品收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跻身集团公司先进行列。
上海石化
用高性价比原油产出高附加值产品
主要举措:加强技术改造,降低原油采购加工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航煤、烷基化油等高效益产品增产增销、多产快出。
2024年,上海石化聚焦效益导向,通过系统性技术改造实现原油采购加工降本与产品结构升级双突破。针对原油采购成本占比80%的痛点,企业突破传统海底管输对油种适配性的限制,通过优化管罐布局提升卸船效率,构建“管输+海运”双通道模式,并新增电脱盐罐,强化劣质原油处理能力。
▲上海石化员工现场核对航煤出厂流量计数据 邓昊/摄
在加工端,以常一线收率最大化为核心策略,结合14轮原油评价数据定向优化工艺,并利用检修机会对常减压装置进行优化改造,使常一线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2024年,上海石化航煤产量比上年增长22%,创历史新高。
针对国内最大烷基化装置(单台年处理20万吨),企业攻克酸洗/水洗系统长周期运行难题,采用自主吸附技术延长国产吸附剂寿命,对国产吸附设备进行扩能,使装置负荷由平均25吨/小时提高至45吨/小时,月增产烷基化油1.2万吨,有力支撑高牌号汽油增量增效。
北海炼化
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主要举措:增加轻质原油采购比例,最大程度提高航煤加氢装置负荷,提高高标号汽油、聚丙烯新专料等重点产品产量。
2024年,北海炼化直面新能源替代冲击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压力,以结构性改革驱动效益突围过实施原油采购策略转型,重点提升轻质原油占比,催化装置烧焦率显著降低,可比综合商品率提升0.1个百分点;深化分储分炼模式释放装置潜能,全年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加0.36个百分点,沥青产量比上年下降2.9万吨。
北海炼化实现航煤铁路出厂 宋任聪/摄
在航煤增产领域,系统性优化加工-储运-销售全链:通过原料控制与装置负荷极限操作,结合MTBE储罐改造,提升航煤专用罐收储能力,同步完成铁路出厂设施升级,5月首开航煤铁路运输通道,全年航煤产销量同比增加20.1%。通过催化、重整装置联调提升自产汽油组分质量,高标号汽油产量增长8.18%;深化产业链协同,聚丙烯新专料产量同比增长11.07%,M80、M60等高端牌号获市场认可。
首次实现低排阳极用石油焦量产,稳定向区域内企业供应饱和气和石脑油,全年饱和气产量比上年增加6.6%,石脑油产量比上年增加22.78%。
高桥石化
重构产业链强化“油转特”
主要举措: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产品不断向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
2024年,高桥石化在炼油产能过剩背景下深化“油转特”战略,以“走两头、控中间”为路径,聚焦高附加值产品链重构与工艺升级。通过强化“产销研用”协同,去年完成有机热载体油、半精炼石蜡新产品的首批次生产,实现特种定制白油增量及透水沥青商业化应用。
高桥石化加氢裂化装置人员在现场巡检 徐峥辉/摄
生产端实施精准调控:优化1号蒸馏装置常压侧线分离精度,航煤产量同比提升10.38%,柴油同步压减;以润滑油生产系列1号蒸馏装置为“龙头”,优化石蜡基原油调配与产品应用开发,生产重质润滑油比上年增加逾20%。
针对工业用苯需求增长,创新制定连续重整装置九项优化措施,日均苯产量维持在180吨高位运行。去年,该公司苯和高沸点芳烃溶剂产量比上年实现增长,低价值工业用碳十粗芳烃产量较往年相应减少。
全流程驱动下,企业形成重质润滑油、低硫船燃、高端石蜡等高效益产品矩阵,构建“炼化-新材料-特种应用”新型产业链,产品结构加速向差异化、高端化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