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需求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在全球清洁能源供给和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海运进口LNG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增强能源运输保障体系韧性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稳定的关键环节。
“十四五”以来,我国LNG运输基础设施正朝着“网络化储备、智能化调度、韧性化保障”方向演进,通过罐储能力前置化、管网联通立体化,将海运进口液化天然气能力安全阈值从“保供应”提升至“抗冲击”新维度,持续筑牢我国能源运输供给韧性。
LNG运输船靠泊中。 本报资料室供图
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再创新高
202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大关,达42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5%,消费需求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消费结构方面,工业燃料与城市燃气仍为核心需求,分别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3%和33%,发电与化工领域为多元化用气需求的补充、分别占比为16%和8%。
我国天然气消费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长三角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庞大,持续领跑全国消费,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8%。
环渤海地区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的约16%,但季节性波动显著。近几年,随着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冬季四个月LNG接卸量约占全年的37%左右,较2020年下滑约1.5个百分点,接卸量峰谷波动略降低。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迅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迫切, 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的8%。
天然气供给呈现“双轮驱动”格局
天然气供应端呈现“国产气主体+进口双轮驱动”格局。2024年,国产气达24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3%,继续推动天然气增产,占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总量的57%左右。对外依存度攀升至43.2%、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较2021年高位低2.1个百分点。2024年全国进口天然气进口量超1.3亿吨,同比增长9.8%,呈现高位增长态势。
海运进口来源呈现结构性变化。一方面,进口管道气在中俄东线供应量快速增长和中亚管线平稳运行的双重推动下,规模创历史新高,达5504万吨(约765亿方),同比增长13.1%。另一方面,海运LNG进口量继续回升,持续8年占进口天然气总量近六成。024年海运进口LNG7665万吨(约1065亿方),同比增长7.5%,较2021年高位低2.9个百分点。
在LNG进口来源分布方面,美国(同比增长32.8%)与卡塔尔(同比增长10.2%)进口激增,印尼(同比下降11%)份额收缩,反映资源成本等因素对进口LNG供应链的重构效应。
国际天然气价格整体回落,全球天然气市场基本回归“常态”,价格体系呈现“现货回调、长协承压”特征。NYMEX天然气期货价格2024年回落至2.3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与2020年基本持平;澳大利亚LNG离岸价虽同比下降12.5%至11.17美元,仍为2020年的2.9倍,凸显长协定价机制对市场波动的滞后性。
海运成本较大改善,以17.4万立方米舱容主力LNG接卸船舶为例,2024年即期租船价格为5.6万美元/天,较2022年峰值下降66.5%。
海运进口运储能力跨越式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沿海LNG接卸设施实现战略性扩容,累计新建12个LNG接卸泊位,新增年接卸能力5540万吨,较建设前提升51%。其中,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华南沿海均各自新增4个泊位,分别贡献新增接卸能力的37%、27%和36%。截至2024年底,全国LNG接收站增至31座,配套33个泊位形成1.65亿吨/年接卸能力,其中环渤海(32%)、长三角(27%)、广东和广西(29%)稳居全国三大LNG接卸保障主力区域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五分之二的已建LNG接卸码头具备水水中转功能,推动LNG物流网络由“点式接收”向“网状调配”升级,为构建沿海LNG产业全链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管罐设施协同性显著增强。“十四五”以来,储罐管网系统呈现"量质双升"特征,新增67个储罐,新增约1350万方罐容。沿海区域新增罐容分布与接卸能力高度协同——环渤海(新增660万方/38%)、长三角(新增330万方/29%)、华南(新增360万方/26%),配套储罐管网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全国沿海港口已建成LNG储罐总数达142个,总罐容2400万方,单一接收站平均配置4—5个罐,极大提升LNG运输系统效能。
管网互联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沿海LNG接收站均已连入后方天然气管网,基本形成"液态储备+气态输送"双保险机制。通过管线的连接,LNG接收站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点节点,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运输保障韧性。
“十五五”期间,配套储罐管网设施还将不断完善,天然气管网管容动态分配技术、接收站罐容与地下储气库联合调度、多气源智能调配等将成为下一步发挥LNG接收站系统效能的重点推进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保供水平,促进天然气运输互联互通,确保在不同季节、不同用气需求情况下都能实现LNG的稳定储备和供应。
运输保障协调机制日趋成熟
稳定的LNG运输是沿海地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为着力提升LNG运输的安全稳定,海事部门、港口运营部门与相关企业之间建立起了协同保障机制,为能源安全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一船一会”“一船一议”这种精细化的协调机制,结合数字化信息沟通共享平台,各单位对每一艘LNG运输船的运输细节精准把控,实时掌握运输状态,降低潜在风险,确保能源稳定输入。
此外,面对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协同保障机制展现科学性与前瞻性。通过提前预警合理调配资源,灵活调整运输和作业安排,保障运输船安全,减少能源供应受恶劣天气的干扰。
当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在消费规模扩张与区域结构优化的同时,面临进口依赖深化与价格风险传导的双重挑战。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中国天然气市场前景依旧广阔。未来,我国还需进一步统筹国产气增储上产、推进多元化进口布局、加强储备调峰能力建设,以期平衡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战略需求。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