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文 ‖ 高 芸 杨万莉
进入下半年,相关企业需持续跟踪研判国际局势,压实调峰及应急储备责任。
年初,多家天然气咨询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天然气资源可供市场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市场供需整体宽松。同时,考虑到国际油价全年处于70美元/桶左右的预测,认为天然气进口价格维持2024年水平或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供需、价格水平符合预期。但是,6月13日爆发的以伊冲突给这种乐观的预测敲响了警钟。加之国内南方高温导致燃气电厂用气量激增,很可能影响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需平衡。因此,2025年下半年,我国城镇燃气企业应及早预判,避免因天气或者地区冲突影响而不得不大量进口高价LNG现货。上游进口企业应持续跟踪研判国际局势,压实调峰及应急储备责任。
上半年整体情况
供应方面,上半年国产气延续较高增速,产量预计1306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70亿立方米,增幅5.7%。进口天然气总计825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1亿立方米,降幅7.9%。其中,LNG进口量417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11亿立方米,降幅21.1%,月度同比增速持续为负;中俄东线按合同要求增供,推升管道气进口量升至40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40亿立方米,增速10.9%(图1)。国产气上产和中俄东线达产增供有效对冲了进口LNG现货资源下降带来的市场供应减量。整体来看,上半年天然气供应量和去年同期水平相当。
消费方面,冬季天气较暖、中美关税战、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抑制了国内天然气需求。预计上半年,天然气消费量2083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1.1%。
价格方面,欧洲冬季低温、关税战、以伊冲突等因素扰动上半年国际天然气价格,TTF现货价格上涨使得东北亚现货价格跟涨。笔者根据金联创数据整理,上半年我国进口天然气现货均价13.20美元/MMBtu,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8.4%。但是,国产LNG供应充足,价格持续低迷,挫伤LNG贸易商进口现货积极性。同时,因国际油价下行和进口长协份额增加,上半年进口LNG和管道气均价较去年同期双双回落(图2)。
综上,上半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富余量48亿立方米,进口价格水平不高,符合预期。但在即将进入下半年之际,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给上半年较为稳定的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虽然,伊朗可能因自身利益封锁海峡的概率较小,但上轮冲突已导致油轮保险费率上涨30%。若以伊冲突再起,会造成全球石油市场供需紧张,推升国际石油价格。同时,若石油输出国组织乘势调整增产计划,减少石油供应量,将持续推涨石油价格,联动抬升下半年与油价挂钩联动的我国天然气进口长协价格,并导致进口管道气价格滞后上升。因此,我国油气行业需要密切关注中东局势,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全球LNG供需紧张、价格大幅上升的局面。
及时应对,压实调峰储备责任
为保证我国全年天然气市场平稳,一方面要及早采取措施防范国际LNG供需紧张、气价波动传导影响冬季保供。另一方面要应对当前南方高温所推升的燃气电厂用气量激增,避免影响储气库注气。同时,要防止极端天气冲击管道、储运设施瓶颈所带来的天然气供需失衡。上述所有问题短期内要求行业内企业尤其是上游公司压实调峰及应急储备责任。
当前,南方夏季高温导致空调用电负荷激增,电力保供压力大。燃气电厂因调峰灵活、启停迅速,成为电力保供的关键支撑。江苏等地单日用气已破5500万立方米。有关单位已经采取非常措施。
例如,6月24日,中国石油集团召开天然气保供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新一轮保供年工作方案落实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天然气保供重点任务,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坚决打好迎峰度夏天然气保供主动仗,发挥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清凉度夏。
会议中强调的保供措施,体现了系统性防控思路:资源统筹——加大国内外气源筹措力度,优化储气库注采方案,确保进口气稳供增供;精准调控——滚动优化销售方案,重点保障燃气电厂需求,建立“气电调峰”联动机制;安全底线——强化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防范重大风险,避免灾害引发连锁反应。
总的来说,为应对国际局势突变的影响,下半年天然气保供关键是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一是城镇燃气企业要尽早锁定冬季LNG资源,避免重蹈2022年覆辙。
当时由于俄乌战争、欧洲储气库库存低,以及冬季低温,国际天然气价格飙升并导致全球天然气贸易资源流向发生改变。我国LNG进口贸易商部分遭遇了资源商合同减量。在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城镇燃气企业因合同外资源购气成本过高,出现限购停供天然气的现象,为当年冬季部分时段民用气保供带来压力。
二是三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管网集团的储气库要推行“早注多注”策略提升注气量。
从中国石油来看,今年储气库注气工作有新的变化,值得期待。例如,2025年,相国寺储气库制定满库容注气目标,全年计划注气超20亿立方米。华北油田储气库群深入挖掘在役库群潜能,科学实施“大注采”模式,采用初期调整、中期平压、后期缓注方针,将间开间注与多库合注相结合,大幅提高注气规模。大港油田下属11座地下储气库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提前储备,储气库群锚定“百亿方”目标,通过优化注采运行、精细地质动态分析,不断提升调峰能力,为京津冀冬季天然气保供筑牢基础。
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快区域储气中心建设,确保辖区内3天消费量的应急储备。建立省际互保通道(如山西—陕西互通管道),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的局部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