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摘 要:第 37 届剑桥能源周的基本共识:今后一个时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油气仍是未来能源主角,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天然气作为洁净能源将继续引领化石能源发展,亚洲是需求增长主力;技术和管理创新对能源行业将产生巨大的颠覆性影响;石油公司将优化资产组合,加强战略合作;全球海上及深水油气业务将触底反弹;能源地缘政治态势恶化,对油气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美国提出“能源新现实主义”命题与发展等。建议我国石油公司加强能源转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转型战略;加强传统领域技术创新与跨领域技术创新的融合;加强对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政策以及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抓住当前LNG 买方市场机遇,择机签订LNG 长贸合同。
关键词:能源战略;能源转型;天然气发展;深水油气;碳减排;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区块链;资产组合优化;地缘政治
01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油气仍是未来能源主角
与会代表对油气行业前景表示乐观,认为尽管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化石能源仍将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体。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认为,传统的化石能源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减少排放以及如何开发清洁能源。IEA 署长比罗尔表示,即便市场所销售的汽车均为电动汽车,全球的原油需求仍会持续递增。BP 预测2040 年市场需求仍在1×108bbl/d 以上。
1.1 市场走向再平衡,油价将重返轨道
业界普遍认为,市场再平衡最早可在2018 年第三季度达成。IEA 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未来5 年
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强劲,预计到2023 年全球石油产量将增加(640~10700)×104bbl/d,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量将占全球增量60%。全球需求将增加(690~10470)×104bbl/d,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量将占全球增量一半,石化行业需求增幅将占石油需求增长的1/4。石油需求还未见峰值,但2023 年起增长将放缓。IEA 认为,未来5 年油价将维持在60 美元/bbl 上下,但不排除某些产油国出现不稳定状况,使油价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BP 预计,今后一两年,油价可稳定在50~65 美元/bbl,不排除偶发性飙升可能。
1.2 关注决定原油价格的“新三角”
专家们认为,全球经济状况、美国石油产量和“维也纳联盟”(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协调减产)是过去一年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因素,但它们是否形成了决定原油价格的“新三角”还要继续观察。巴尔金多表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在石油生产上的合作“坚固”,正在研究如何将该减产协议制度化。欧佩克希望与美国页岩工业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已经向页岩生产商提出参加维也纳石油输出国组织峰会的邀请。
1.3 上游投资不足将影响未来石油供需平衡
巴尔金多指出,2015—2016 年,石油行业投资减少了1 万亿美元,这对行业中长期持续增长十分不利,也是石油行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比罗尔指出,全球现有油田减产300×104bbl/d,相当于北海油田的日产量。除非投资水平回升,否则2021 年后石油供需平衡将被打破。沙特阿美强调,未来25 年,全球油气行业需要投资20 万亿美元以上,才能满足需求增长并弥补现有主力油田产量自然递减。
1.4 亚太地区市场成品油过剩态势将加剧
亚洲炼油企业对于成品油的需求持乐观态度,积极开展产能布局,这将加剧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科威特国际石油公司提出,计划中期在海外布局80×104bbl/d 炼能,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也表示,对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持乐观态度。一些亚洲石油公司计划发展炼油业,将进一步加剧地区成品油过剩,这将对中国炼油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02能源转型大势所趋
围绕能源转型,会议组织了“投资于变化中的未来能源”“创新和投资于转型中的世界”“能源和气候政策:寻找平衡”等多场论坛。多数行业领袖认为,未来将进入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时代,新能源的未来前景广阔。但新能源、电动车等产业的发展,在技术选型、设施配套、系统完善、回收处理、巨额支持资金来源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增长将是一个渐进过程,未来20~30 年,化石能源的主力军地位仍不可撼动。要想改变全世界能源体系,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或能完成。
2.1 清洁能源转型由成本驱动转向政策驱动
随着世界能源供应及可持续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挑战及问题相继凸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能源需求增长与气候政策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减碳化政策驱动下,应因地制宜,寻求能源品种之间新的平衡。壳牌指出,气候变化是能源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到2050 年,壳牌能源产品的“净碳足迹”将减少一半。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表示,气候变化对行业决策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斯伦贝谢也表示,为实现碳目标,要将开发的技术和流程提供给客户。
2.2 不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各有利弊
世界正在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更多能源,而且是更好更清洁的能源。BP 最新能源展望报告提出,全球正朝着多元化能源组合前进,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4,另外1/4 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扮演领军角色,将进一步带动行业投资热情。专家们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未来的竞争优势看法不一。对于氢能,支持者认为,氢是“零碳”能源,能量密度大,未来将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最主要品种,也可作为储能介质对可再生能源调峰;质疑者认为,制氢的碳排放、燃料电池成本高、氢气储运技术问题等会限制其发展。对于生物质能,支持者认为,生物质是太阳能的最佳载体,可以增加能量密度,进而作为燃料,动植物油脂在美欧已经成功应用。对于风能、太阳能,支持者认为其清洁可再生,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优化了能源供给结构;质疑者认为其电力供应不均衡,影响电网稳定,同时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
2.3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及其影响
许多石油企业高管质疑替代燃料和电动汽车将很快取代内燃机的观点。沙特阿美指出,实现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将需要“几代人”。康菲石油公司称,模拟电动汽车需求和其他因素影响,结果并没有看到石油需求会在未来20~30 年出现峰值。但汽车、电池和公用事业高管认为,变化将比石油公司想象的要快。通用汽车(GM)称,世界已经处于“运输革命中”,GM 正在扩大电动汽车的生产,寻找能源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合作伙伴,建立美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要让汽车运输业达到“零事故、零排放、零拥堵”目标。
2.4 石油公司积极做好能源转型准备
石油公司加快降成本、降能耗,加大天然气投入,加强对高效清洁使用石油、煤炭的技术研究。部分油气公司已开始涉足新能源的研究与利用。道达尔投资可再生能源,将战略重点放在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上,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壳牌发展生物质燃料和使用碳捕捉和封存(CCS)技术,并推出植树计划,向加油的客户收取1~2 美分费用,用于在世界各地种植树木以抵消碳排放。BP 公司专注于生物燃料和风能,同时也发力太阳能,希望“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角度参与能源转型”,包括制定先进的流动性、碳管理、生物制品、数字创新及动力和储存战略。埃克森美孚也在积极从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
03天然气将继续引领化石能源发展,亚洲是需求增长主力
与会者普遍认为,天然气是污染最小的化石燃料,用天然气替换煤炭是实现减排最快、最经济的方法。天然气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大型油气公司将继续加强天然气领域投资。壳牌天然气资产在其总资产的占比已经突破50%,未来将提高天然气产量,占比提高至75%。
3.1 亚洲将引领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
未来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亚太地区。中国继续发挥领军作用,随着“煤改气”在工业、民用和商业领域持续推进,加之在交通领域天然气相对石油有经济性优势,天然气需求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印度城市管网不断扩张,在油价回升、政府有意提升气电等因素推动下,天然气需求增长空间较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新兴市场“煤改气”意愿增强,国内天然气产量下降、LNG 进口成本走低,进口需求较为强劲。
亚太天然气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一是政策性因素,日韩政府推进核电重启,将使天然气需求难有起色;东南亚国家在加速进口LNG 的同时,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然气需求。二是经济性因素,亚洲发展中国家居多,消费者对天然气的价格承受力有限,政府对天然气行业的补贴能力薄弱,天然气面临与煤炭的竞争,集中反映在发电领域。
3.2 2018 年为达成LNG 长约关键年,FID 数量或将回升
目前LNG 市场继续供过于求,卖家之间竞争趋于激烈。考虑到仍有将近1×108t/a 的项目在建,未来几年,全球LNG 液化能力将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前增量在2000×104t/a 以上。由于新项目盈利能力大不如预期、市场供需持续宽松等原因,近两年进入最终投资决定(FID)的新项目正在大幅减少。但美、澳对市场仍抱有信心。澳大利亚正在向全球最大LNG 供应商迈进,到2020 年底液化能力有望达到8000×104t/a,并且将加强和美国在LNG 领域的合作。美国切尼尔公司已向25 个国家输送300 多艘LNG 船货,未来有能力满足高速增长的亚洲LNG 需求。
LNG 交易合约将继续向“短平快”方向发展,买家仍有动力锁定长约。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利于卖方锁定长约,买家更有条件获得包括现货在内的灵活合约。不过IHS 数据显示,中日韩等买家都面临2020 年后LNG 长贸和需求缺口扩大的风险,签订长约意愿近几年在加强,并有望在2018 年随着油价回升而爆发。
LNG 项目从达成FID 到投产通常需要4~5 年时间,这意味着全球LNG 供应增长在2020 年将开始大幅放缓,LNG 市场可能会在2022—2023 年趋于平衡。未来几年如果没有新项目进入FID,全球LNG市场再平衡后可能迅速转入供不应求。考虑到当前市场宽松环境和再平衡时间逼近,买卖双方签订长约的意愿都在加强,2018 年很可能成为FID 数量回归的破局之年,已落实的长约和项目将成为2018年LNG 市场的焦点,并对未来几年的LNG 市场、贸易、合同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3.3 亚洲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加速,交易中心成为焦点话题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加速推进本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乌克兰、巴西、埃及也逐渐减少补贴,尝试提升国内天然气价格,有序放开对天然气市场的管制,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IHS指出,目前亚洲以固定合约交割的天然气占比仍达90%,未来市场的流动性将随改革而快速增强,如何平衡市场改革步伐和经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持续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
交易中心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瓶颈。亚洲多国开始建立天然气交易中心,价格将向更透明、更灵活的方向发展。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志新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2017 年发展很快,实现了管道气和LNG 竞价交易,未来将向油气并举、期现货并举、国内外并举的方向努力迈进。亚洲现有的3 个中心各有瓶颈,东京中心缺少本土产量和基础设施支撑,上海中心需要承受天然气行业体制机制不稳定风险,新加坡中心的天然气消费腹地太小。
3.4 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协调发展利大于弊
IHS 指出,天然气可有效弥补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弱点,还具有选择优势和安全优势,相比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更加稳重、安全,可减少地区资源过度使用。但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污染。无论是有害气体还是二氧化碳,可再生能源减排均占绝对优势,和天然气结合可以降低能源整体排放水平。
西门子指出,随着储能成本较低和技术不断创新,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组合方式正在不断升级,组合的领域也正在从发电扩展到其他领域。壳牌指出,二者协调发展不仅将帮助整个电力系统降低运行成本,分布式商业模式的推广还将大大提升能源利用的灵活性。未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不会“决一死战”,而将成为“最好的伙伴”。
04创新是本届能源周的一大亮点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对能源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本届能源周的一大特点是,对当前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专门设立“创新集市”,举办了50 多场有关技术创新的分论坛,展示了从数字化到区块链、机器人系统、3D 打印、存储及移动技术等新兴科技和商业模式,会议代表们体验了这些技术给能源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技术创新对能源行业的改变已经到了临界状态,以互联网技术和高端制造业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正在彻底、系统性地改变全球能源行业。
4.1 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未来工作
石油公司对数字化、区块链、机器人、存储及移动技术等相关领域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力求占领技术领域制高点。BP 已经使用机器人多年,主要用于管道诊断维护,但目前融合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机器人可以做得更多。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指出,机器学习的进展正在为机器人深海应用提供支持,当海面操作者无法联系和操作机器人时,机器人必须“学习”自主适应海底环境。会议举办了一场“全球化、自动化及未来工作”专题研讨,斯伦贝谢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等方面一直加强研究,并利用技术研究成果将钻井步骤进一步细化,提升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钻井效率,节约钻井成本。陶氏化学认为,人工智能将创造获取生产数据并提高生产力的能力,14%的劳动力可能被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取代。公司必须调整经营模式、价值链应对方式以及继续教育方式,旧的培训的模式应该让位于“工作、培训、工作、培训”的模式。
4.2 区块链
目前,真正了解区块链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能源公司很少,较多应用在电能领域和交易领域。BP首席数字创新官称,区块链可以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区块链的点对点性质可能会改变能源交易的方式,区块链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会创造出许多新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BP 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以提升公司内部交易的效率,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以及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或影响当前的业务。美国托克公司在管道原油交易上首次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石油金融化”的又一步,“一枚石油币就是一桶石油”,石油币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成为首个合法合规的加密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