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一、中国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进口石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二十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的石油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3年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199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1.10亿吨,2002年达到2.46亿吨,年均增长率6.94%。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990 年的17.7%提高到2002 年的23.4%。据海关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原油6941万吨,出口72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含燃料油),出口1068万吨;石油净进口量7186万吨,进口石油的费用为165.56亿美元。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0%。而今年进口石油的数量还在迅速增加,2003年1-8月原油进口5740万吨,同比增长26%;成品油进口1855万吨,同比增长56.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据有关专家估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到2020年中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最低要保持在7.2%。因此,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石油消费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预测方法、选用的参考标准不同,有关各机构对中国未来石油消费的预测数字有较大差距。国内有关机构预测的数值,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最高为5.2亿吨,最低为3.2亿吨。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4亿吨。综合考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参照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一般认为,2005、2010和20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2.7、3.3和4.2亿吨,500、1000和2000亿立方米。
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多年来一直增长乏力,在1.6亿吨左右徘徊不前。对于未来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各机构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三家国内石油生产商对于2020年中国石油产量的预测,最高数为2亿吨,最低数为1.6亿吨,差值就有4000万吨。综合各种机构的看法,一般认为,2005、2010和2020年中国国内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75、1.85和2.0亿吨,500、800和1200亿立方米。
石油消费量与国内石油产量增长之间的逆向发展,将导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对比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到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一亿吨;2010年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5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2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由2002年的30%,上升到52%,这也就是说届时中国消费的石油中,将有一半以上从国外进口,消费的天然气中,也将有40%从国外进口。从目前到2020年,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石油供需形势。
二、贸易进口将成为中国未来进口石油的主要形式,应妥善使用期货手段避免进口石油的量价风险
实践表明,当石油进口占国内消费的30%就将产生供应安全问题;当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变化就将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当石油进口超过一亿吨后,国家就须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手段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多年来将保障石油供应,列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企业的层面积极支持和帮助石油企业,占有并控制世界油气资源。从政府的层面,则是形成战略,出台政策,直到出动军队,动用武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石油供需和安全问题,积极鼓励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运作并“走出去”参与油气资源国的勘探开发活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包括中化公司在内的中国四家国有石油公司,一直积极努力解决石油供需问题。十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千万吨级和百万吨级的油气生产基地。但是,这些成绩与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2002年,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份额油产量只有约1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只有约24亿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石油进口的需要。考虑到世界油气生产由国际大石油公司控制的格局已经形成,依靠我国自己的石油企业从事国外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难度很大,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靠从国际市场进口油气资源来满足国内石油需求问题。
当前,社会上流传着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着“量价齐升”的现象,说的是当国际石油价格高涨时,中国进口石油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当国际石油价格下降时,中国的石油进口数量却随之下降。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原油进口量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是2月的2.6倍;3月份,中国进口石油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比1-2月份提高了2.52美元/吨。2003年1月我国遭遇到了六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12.5亿美元,其中包括因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7.7%,价格上涨51%而形成增支11.1亿美元,占逆差的89%。“量价齐升”现象表明,中国没有因应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手段,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结果,从而使国家经济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对此,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国际资本通过种种手段,操纵国际石油价格,事无忌惮地在巧取中国人民辛苦换取的宝贵外汇。
因而,我们认为,依靠国际石油市场解决中国的石油需求问题,存在着由“量”和“价”两个层面的问题。所谓“量”,是指实物形态原油的持续稳定供应;所谓“价”,是指获取原油资源时所必须付出的价格或成本,是指保证中国石油持续稳定供应所要付出的代价。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数量越来越大,这两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要解决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量价齐升”现象,可以使用多种贸易手段,如与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多签订长期合同,减少石油进口中从国际市场上的现货采购量,或通过期货保值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口石油存在的量价风险。
就整体而言,国际石油交易可分为实货和纸货两大类。实货(WET,PHYSICALS),按照交货时间划分,又可分为现期交提的现货(SPOT)和较长周期内分批、定时、均衡交提的长约(TERM)。纸货,又可分为交易所期货(FUTURES)、掉期(SWAP)、期权(OPTIONS)等多种形式。期货,是交易所期货,它是一种标准合约的买卖。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保值”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购买实货时,一般都利用远期实货交提市场、期货交易所、掉期市场对其进行相应的运作,锁定价格进行保值,以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稳定石油成本。二是“投机”功能。石油“期货”市场,既能用于有实货基础的套期保值,也能用于与实货脱离的金融投机。
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是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实施进口多元化的形式之一,对于减少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保障我国石油的价格安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从微观上讲,利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可以部分锁定石油消费企业的用油成本。一种方法是,用油企业按一定计价办法向参与“期货”交易的企业长期订货,油价波动的风险主要由具体从事“期货”交易的企业承担。这样,即使在油价剧烈波动时,用油企业仍可以按照原订价格获得所订原油,锁定其生产成本。另一种方法是,用油企业对外签订石油采购合同,然后委托参与“期货”交易的企业对其采购合同进行现货的套期保值(风险由用油企业承担),这也能部分锁定用油成本。二是从宏观上看,参与国际石油“期货”运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原油是上游产品,其供给均衡和价格稳定关系到石化、航空、汽车等下游相关行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稳定。由于“期货”运作能够部分锁定用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用油企业便可将更大的精力与成本投入到技术与管理方面,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为下游企业提供稳定、低价的原料供应,进而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一定保障。三是从长远看,参与国际石油“期货”运作,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油价形成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国际油价受美欧控制。积极利用好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再依靠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在国际油价形成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