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日益显著。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石油生产增长缓慢,石油消费快速上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0%。中国目前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石油是战略经济物资,利用境外石油资源存在着资源、市场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险。面对新情况、新矛盾,国家要从全球化和经济安全角度调整战略、制订规划、研究策略、提出政策,合理配置国内外油气资源;要改变现有的资本输入型对外开放管理体制,以适应资本输入和输出并存的油气对外开放新要求。石油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立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一、中国石油净进口量日益增大
中国是一个“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受资源条件限制,近年来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从70年代的13%下降到80年代的2.7%,90年代进一步降低到1.5%左右。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石油进口逐年增加。1993年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净进口数量接近一亿吨。预计2020年前,中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石油需求也将以3.2%左右的速度增长,石油供需缺口将迅速扩大,进口石油已成为弥补国内供应不足的重要来源。
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9112万吨,进口的原产地超过20个,油种超过50个,其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最大,占进口总量的50%。中国石油公司海外份额油回国的比例较小,不到进口总量的10%,并且资源的地域分布极不合理。
国内原油需求增加,国产原油数量有限,造成中国的原油进口将逐年递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04年中国将进口原油9600万吨。发改委预测2005、2010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分别为:2.7、3.3和4.2亿吨;国内原油产量分别为:1.75、1.85和1.8亿吨;石油供需缺口分别为:0.95、1.45和2.4亿吨。
二、中国大量进口石油所带来的问题
1、石油进口量日益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历史上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及主要工业化国家遭受了1.2万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分别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的2.5%和3.5%;不产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外债从1973年的970亿美元增加至1982年的4250亿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1973-1981年间获得了1万亿美元的石油收入。据估计,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GDP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GDP下降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GDP下降0.7个百分点。
油价的高低,决定中国境外付汇总额的多少,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假定中国每年进口原油1亿吨(约合7.3亿桶),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桶,就意味着中国需多付汇7.3亿美元。2003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比2002年高4美元/桶,WTI价格比2002年高5.02美元,中国因购买原油所多付的外汇非常惊人。
2、价格风险是中国石油安全最大的挑战
石油安全包括“量”和“价”两个方面。维持高位的石油价格对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已不容小觑。2003年布伦特原油全年平均价格为28.48美元/桶,WTI全年平均价格为31.12美元/桶,为过去近20年以来的第二高价位。去年国际原油基准价基本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走势,波动幅度较大,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逾12美元/桶。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并非完全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发的。就整体和趋势而言,供需基本面与国际油价在大趋势上存在着毋容置疑的相关性,但二者变化的幅度常常是不一致的,在某些时期甚至非常不同步。价格的涨跌幅度和时间,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完全对应基本面的变化,不完全取决于传统分析的供需平衡关系(参见图5)。以2003年的情况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去年世界石油需求比2002年增长2%,石油供应增长3.7%,而国际油价上涨19.24%,增长幅度约是需求和供应增长幅度的10倍和5倍,这说明油价与供需关系具有相关性,但其涨跌会发生加速扩张和曲变并诱变供需的状况。
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一直被两股主要势力操纵着。其一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原油的采购并非在合同成交的同时确定一个具体的价格,买卖合同中多数是确定一个价格公式,而这个公式的基础大都是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直到真正交货装船时的某一天,才采取此前或者此后若干天的期货市场价格带入买卖合同中的计价公式而计算出最终的价格。国际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经常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实力操纵计价期内的期货市场价格而人为的抬高或者压低价格。
另一个操纵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势力是国际投机基金。今天,油价的曲变和扩张,主要是由于国际游资在石油市场和其它金融性市场闻风进出、巨量投机所致。投机商已经将石油期货市场视为主要的资金储放和投机的舞台。其造势的压强远远超过各大石油公司。投资基金的巨额资本游走于股票市场、能源期货市场、汇率市场。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每次暴跌暴涨总是与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同步反向。这一点在2003年表现的更为明显,以往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一天变化0.5美元/桶已经属于比较大的波动,而去年一天反转涨跌2美元也并不少见,这与基金作祟密不可分。如图6所示,投机基金的净多头部位与WTI价格的短期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
中国原油消费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8%,却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原因就在于中国石油市场采取的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被动跟踪的体制。与中国这个石油消费大国对比鲜明的是,形成新加坡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基础是每天不足10万吨的交易量,但新加坡通过石油期货市场,却可以轻松操控亚洲市场几十万吨乃至上百万吨的石油现货交易价格。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权威性不在现货市场,而在期货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批准有资格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数量很少,原油进口采取从现货市场直接采购,因此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权重非常低。而国际游资却可以根据对未来中国石油进口量大小的判断来操纵国际油价,从而使中国在原油进口中蒙受巨大的损失。中国进口的原油有50%来自中东地区,其它大部分来自于西非,少量来自于远东。中东油以迪拜计价,西非油以布伦特计价,远东油以米纳斯计价,中国进口原油价格只能跟随基准原油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中国市场的供求变化,增加了中国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
3、中国石油进口“量价齐升”现象非常明显
1999年1-2月国际油价最低谷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原油进口量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石油到岸价比1-2月份提高2.52美元/桶,同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是2月的2.6倍。2003年1月中国遭遇到六年来首次贸易逆差12.5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7.7%、价格上涨51%,形成增支11.1亿美元,占逆差的89%。
中国进口的原油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上采购的,成品油计价方面,汽油、柴油零售价格均按照政府指导价执行。汽油、柴油(标准品)零售中准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汽油、柴油进口完税成本加上合理流通费用制定并公布,由以下两个集团公司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格。按照历史的经验,在上涨的国际市场中,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一般要大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在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上涨时期,往往是需求旺盛时期,成品油价格一般上涨更快些,使得差价拉大,相对成本降低,从而吸引炼油企业增量生产,造成“量价齐升”的现象。现行定价机制难以完全反映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及消费季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
4、中国石油进口不均衡
中国2003年不同季度油品需求出现较大幅度变动,国内炼厂加工量与原油进口季度进度极不均衡,非典时期原油进口锐减,过后进口剧增,四季度为缓解“油荒”而在现货市场上进行大量紧急采购。
中国成为石油市场的大买家给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更大变数。这是因为中国石油数据被外界普遍认为缺乏可信度和不够全面,在成熟市场石油需求规律显而易见,石油生产商可进行相应的产量调整。而中国原油50%的进口量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现货采购,现货采购灵活性大,但数量难以保障,有时价格风险较大。一旦需求旺盛出现紧急采购,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地区市场供求失衡,给投机基金和国际石油巨头以抬价获利之机,并导致油轮运费大幅上涨。
在运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运力增长速度的情况下,2003年国际油轮运价大幅提高。截至2003年12月24日,国际原油综合运价指数平均为1333点,同比增长61%;国际成品油综合运价指数平均为1042点,同比增长41%。中国原油需求增长已成为支撑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主动力,2004年,随着中国原油需求量及海运量的增长,国际原油海运量也将在2003年16亿吨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另外,油品消费的增长及成品油配额的开放,都将推动中国成品油运输量稳定增长,预计2004年成品油运输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5、中国石油进口运输通道问题
世界超过五分之三的石油贸易量是通过海上油轮运输,剩下不到五分之二的贸易量通过管道输送。我国进口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是海运和铁路运输。目前,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仅有少量通过铁路运送到我国。2002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在我国的石油进口结构中分别为4.36%和1.45%。由于我国同俄罗斯及中亚铁路轨距不同,火车经过口岸时候需换装,增加了铁路进口石油的困难。
中国海运进口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030万桶/日。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从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这条咽喉水道。我国9000多万吨的原油进口总量中,80%以上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来运输,所以该海峡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石油进口大通道”。而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能力却很弱。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海军所要求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还存在海盗活动等安全问题其安全性和运输能力对我国能源安全制约性很强。
我国进口石油的四条主要运输路线为:
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或者望加锡海峡)-台湾海峡-我国。非洲: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我国。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我国。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我国。
三、保障中国石油供需平衡的对策研究
1、美国的石油战略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年进口原油5亿吨以上,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近1/3。美国从1960年开始原油进口量突破一亿吨,占当年原油消费量的21.5%,2002其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63%。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达到70%。自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就开始制定并不断完善其石油安全战略。该战略包括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定国内的石油产量和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等。2001年布什政府公布了《国际能源政策报告》,强调美国正面临着上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将确保海外能源来源的安全置于美国外贸和外交政策中的优先地位。未来美国能源政策将强化其对外扩张性,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石油工业的三个控制方面:一是控制市场(或控制价格),打击和削弱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二是垄断资源,重点是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西半球;三是掌控最新技术。
在利用海外石油资源方面,美国一方面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另一方面鼓励美国的石油公司去海外勘探。为了提高石油安全,美国20多年来在分散石油进口来源上进行了长期的努力,而且取得了改变过去美国石油进口高度集中于美洲的成效。在其石油进口中,美洲所占比重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80%以上降至现在的50%左右。目前,为了进一步实现石油进口来源的分散化,美国除了关注中东这一传统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区(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进口的20%-25%)以外,还注意开辟俄罗斯和非洲来源,美国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进口的石油,已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目前从沙特进口石油的数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预测到2015年,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比例将上升到25%,超过美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总量。
美国时刻保护着美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七姊妹”时代,美国埃克森等五家石油公司的储量、产量曾占西方世界的50%以上,这与当时美国的外交、军事和政治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石油公司又纷纷移资海外。目前,美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无孔不入,主要集中于西半球和前苏联的一些地区。在里海,美国政府为本国的石油公司参加此地的石油勘探权和开采权劳苦奔波;在非洲,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排挤法国石油公司,其后台也是美国政府。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油气资源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基本战略之一。石油巨头们十分重视对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地区的争夺,以保障其稳定的新增储量和储量替代率。埃克森美孚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油气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该公司在上游的投资额占公司的总投资比例从1990年的56.9%上升至2002年的74.5%,发现储量增长了28%。在世界最具潜力的陆上和海上勘探区域如西非深海区域、南美和中东、里海和加拿大东部地区等都处于领先地位。
2、中国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的规划
早在1993年中国就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方针。国家经贸委2001年提出的石油工业“十五”规划中也确定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目标。鼓励国内石油公司按照“积极开拓、慎重决策、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尽早实现国内外两种油气资源战略互补。2003年5月,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要求发改委尽快制定“中国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由工程院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研究。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周期,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海外油气勘探开发
若按到2020年中国各油公司的权益油产量达到7000万吨的目标计算,年均增长8.5%;从2004-2020年间的17年共产权益油 8.6亿吨;在2020年保持7000万吨的权益年产量,约需权益剩余可采储量7-10亿吨;实现了这个规划,权益油将达到进口量的25-30%,对保证中国石油安全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公司2003年海外份额原油产量近2000万吨,按照四大国家石油公司的规划,2020年海外份额油气产量将达到1.35亿吨油当量,足以保证7000万吨目标的实现。
(2)进口多元化
来源多元化。改变我国石油进口对中东地区过分依赖,增加从俄罗斯、中亚、非洲和亚太地区进口,逐步形成多区域相对均衡的进口来源格局。据美国东西方中心预测,未来中国原油进口必将多元化,将增加从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原油进口量,但是原油进口的主渠道仍将是中东地区,并且其比例还将提高。原油资源地域的多样化是未来能源安全战略的前提,应力求稳定中东,发展西非,开拓里海与俄罗斯,兼顾其它地区的石油资源。
品种多元化。原油进口高硫与低硫,轻质与重质搭配,增加含硫原油的采购和加工能力;适当进口部分成品油;加大对天然气和LNG的利用程度。
方式多元化。长约与现货、纸货与实货相结合,通过交易手段的相互补充,降低贸易风险,最大限度减少现货贸易量,增加长约供应量。贸易进口量中,2005年长约所占的比重要达到50%,2010年后要达到80%以上。合理组合贸易手段,积极使用期货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必要时,可在2005年前考虑成立独立的期货交易操作企业,以庞大的进口量为依托,集中进行期货操作。
渠道多元化。渠道安全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与产油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商业贸易,以产品输出来换取石油的进口;另一个是让产油国来中国参与石油市场的加工与销售,并与他们共享市场,以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与此同时,中国应该与其他消费国和生产国有更多的对话,以取得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共同理解,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也保证世界石油市场的正常运转。
通道多元化。要积极研究、论证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泰国管线和运河项目,加快中俄、中哈油气管线项目和我国沿海LNG接收设施的论证及建设,实现陆海油气进口的多通道保证体系。
(3)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在世界上较为成功的开展石油储备的国家当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石油储备分别是158天、161天、127天、74天。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做到“低吸高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中国正在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建设1600立方米的原油战略储备基地,至2005年投用后可维持45天的进口量,此举当大大缓解我国对国际原油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国际管理,大型石化企业一般均持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石油储备,目的是在油价高峰期可以减少外来采购量,获取较大的原油与产品价差,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石油库存的商业运作以赚取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从客观上讲,商业石油储备也起到了平抑价格波动的作用。
3、实施利用境外油气资源规划的保障措施
石油是高度战略性的商品,国家应在服务、外交、财税、投资、技术和人才六大方面需采取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性政策,为企业有效地实施利用境外油气资源规划做好服务。
具体有以下做法:加大能源外交的力度;加强与世界石油大消费国和进口国的合作协调;研究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视主要油气进口通道的安全保障;实施海外油气开发的鼓励优惠政策;建立海外风险勘探基金,鼓励中国各油公司从事境外风险勘探;进一步完善海外油气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实现石油进口方式多样化;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在中国境内建立国际石油交易中心,增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吸引资源国到中国建立炼厂,保证原油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