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3659
142

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回顾和展望

来源:王能全 全说能源 发布时间:2019-12-2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石油需求迅猛增加,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规模日益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行不同的石油外贸体制和政策,对当时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开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国际石油贸易政策将更加开放,我国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的程度会日益加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石油和能源将有更加坚实的供应保障。

一、1993年之前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和外贸体制状况

(一)1949-1992年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但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与此同步,中化集团的前身——中国进口公司于1950年3月1日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对外贸易的国有进出口企业。之后不久,便从苏联进口了4万吨原油。1951年3月,中国进口公司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公司,专营对西方国家的贸易,进口国内生产生活急需的重要物资,支援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出口公司陆续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客商建立了贸易关系,开辟了石油进口渠道,为成为石油化工贸易专业进出口公司打下了基础。1961年中国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七十年代,中化集团已成为国际贸易界举足轻重的石油贸易商。八十年代,中化集团初步发展为跨行业、多功能、综合性、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1989年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是我国最早进入这一排名的企业之一。

七十年代初,我国已具备了批量向国外出口原油的实力和条件,中化集团承担了我国原油出口的重任。1973年,中化集团将国产第一船原油出口到日本,之后又陆续出口石油到巴西、新加坡、美国等市场,打开了我国原油向海外输出的通道。1973-1993年的21年间,我国共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3.77亿吨,我国石油工业在保证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国际石油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1993年之前实行外贸专业公司专营体制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石油工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沿用了前苏联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石油工业管理体制也开始相应改变,四大国家石油公司分业经营。其中,中国石油负责陆上石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石化负责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中国海油负责海上石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化集团独家负责石油进出口业务,所有石油产品进出口贸易都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

二、1993-2000年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和外贸体制状况

(一)1993-2000年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状况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石油消费快速增加,同期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与消费量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成品油1469万吨;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原油222万吨,到2000年迅速增加到5983万吨。

(二)由工贸结合到一体化经营,外贸体制逐渐宽松

1、工贸结合的石油外贸体制

l993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和石油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化集团分别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联合成立了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这两家公司被赋予石油产品的进出口经营权,增加了石油进口渠道。1994年7月,珠海振戎公司成立,主要负责对伊朗原油的进口工作。中化集团、联合石化、联合石油和振戎公司四家共同负责我国的石油进出口业务。

2、石油外贸一体化经营体制

1998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经贸委《关于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精神,石油石化集团内部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集团之间形成互相交叉、各有优势、有序竞争的格局,石油进出口贸易实施代理制。

三、2001年入世后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和外贸体制状况

(一)2001年入世后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01-2007年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8.4%,国内原油产量年均只增长2%,推动石油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石油净进口量年均增长18.7%。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突破1亿吨大关。2008年,虽然下半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增速明显趋缓,但全年仍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原油17888万吨,成品油3885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但2008年只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8%,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仅占很小的比例。2001-2008年间,我国累计出口石油1.6亿吨,其中成品油出口以汽油为主,这说明我国原油进口增量并不完全用于本国石油消费,我国炼油工业也在为国际石油市场提供所需的各种油品。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油价的攀升震荡,每年的石油进口额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均价为723.03美元/吨,同比上涨47.7%;原油进口额为1293亿美元,在进口量增加9.6%的情况下增长62%;成品油进口额为300亿美元,在进口量增加15%的情况下增长82.7%。

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以中东为主,但呈多元化趋势,非洲、中亚和南美原油在我国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中,约50.1%来自中东,30.1%来自非洲,9.8%来自欧洲和前苏联,2.8%来自亚太。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家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和俄罗斯。

(二)履行入世承诺,我国石油外贸政策更加开放

多元、高效、开放、有竞争性的国内能源市场是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我国坚决履行入世的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并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第一,减让进口关税。自2002年起,原油关税从16元/吨降为零;汽油、柴油和航煤进口关税税率不断下调,目前为1%;第二,取消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2003年我国取消原油国营贸易配额,2004年1月1日取消成品油国营进口配额,石油进口国营贸易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石油出口实行国营贸易和出口配额管理;第三,非国营贸易进口数量基本按年增率15%逐年扩大,2009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分别为2200万吨和1125万吨。

目前,我国拥有原油和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的企业为五家: 联合石化、联合石油、中化集团、振戎公司、中海油中石化联合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4月,中海油获得了原油和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资格,并与中国石化组成中海油中石化联合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联合石化、联合石油和中化集团还拥有石油国营贸易出口经营权。除此之外,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拥有航空煤油进口经营权。

2002年至2007年,商务部共公布九批原油和成品油(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备案企业名单,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企业为22家,成品油(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企业为88家。加上2002年以前获得燃料油经营权的65家燃料油国营贸易企业,燃料油进口经营企业总数目前为153家。

四、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未来3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预示着我国石油消费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受到限制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进口石油规模不断扩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2030年可能增至80%。

从世界石油供需情况看,整体资源较为充足,据BP公司统计,2008年底全球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708亿吨,未来42年石油开采无虞;从世界石油贸易形势看,规模不断扩大,运行平稳,多年未发生重大中断。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我国在世界石油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我国整体国家能源战略的框架内,在节能引导和储备保障下,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石油资源完全可以而且必将成为未来确保我国石油和能源供应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对外贸易政策将更加开放和灵活。以中化集团、联合石化、联合石油、振戎公司和中海油中化五家国有企业为主体,我国将不断增加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与其他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一道,共同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3659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