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585
130

潘凯,等:油气企业构建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下)|文选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发布时间:2021-07-09



在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天然气加快与新能源融合。油气企业需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打造“天然气+”生态战略体系,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核心的低碳能源生态圈。中国海油“进口LNG窗口一站通”商务模式、新奥集团能源多元化产业生态圈模式、国家管网公司多边能源生态演进模式,这些案例都可以为油气企业建设天然气商业生态圈提供一定的启示。油气企业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构建路径:一是巩固天然气核心,提升产供储销能力,打好发展基石;二是“产产结合”,放大产业链价值,打造天然气低碳能源新生态;三是“产融结合”,推动天然气产业与金融产业互促互动;四是“产技结合”,重视数智化建设及前沿技术应用,建设生态圈运营强劲增长动力;五是“产才结合”,培养挖掘市场营销、新能源、数字化等创新及复合型人才,打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油气企业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构建方案


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建设方法论


借鉴互联网、金融、能源等行业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油气企业构建“产+X”天然气低碳能源生态圈发展战略,即以“产产结合、产融结合、产数/技结合、产才结合”为根本设计方向(见图5),基于跨界思维,打开企业的产业经营格局。


数字化时代追求以用户为核心,“产+X”思维构建的第一步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生态型企业需重新审视自身用户群体,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延伸多元产业结构,丰富服务输出体系,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解决方案,进而在用户层面实现产业与产业的结合。


在完成“产产互动”的基础上,生态型企业可在产业根基上增加金融属性,通过系统扫描产业链各业务环节,思考各环节对应的金融属性,寻求产业和金融之间的介入端口,以端口为融合点,嫁接金融产品,整合金融发展体系,实现产业和金融之间的互动,思考的方向可聚焦B端用户或C端消费者。


“产产互动”和“产融互动”体系完善之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于“产数/技互动”。依靠坚实的产业根基,连接数字化技术,将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使传统企业完成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变,进而变革传统服务体系,极大缩短中间渠道环节,与终端客户实现近距离接触,以客户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运作效率。


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靠人才体系支撑,人才是整个产业最为核心的资源。生态型企业应立足产业人才需求基础,构建面向全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使人才反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提升。


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发展思路


油气企业承担国家油气安全稳定供应的社会责任,天然气低碳能源生态圈建设既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又必须始终贯穿国家能源安全理念。基于此,本文提出油气企业天然气低碳能源商业生态圈发展思路如下: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顺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趋势,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一体协同,竞合共赢”,找准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发挥自身优势,创建新型客户、管输企业、资源供应商、各级政府、新能源企业等利益主体间伙伴关系,构建开放互联、利益协同、资源统筹、多能融合的天然气低碳生态圈,推进战略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不断增强企业在天然气市场中的影响力,引领天然气行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建设方案


基于商业生态视角和跨界思维,立足企业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建立“巩固核心、产产结合、产融结合、产数/技结合、产才结合”五大发展模式,打造天然气商业生态战略体系,促进产业链循环畅通,最终形成“产+X”低碳能源大生态圈,助力企业融入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打造全新业务增长极。


巩固核心: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能力,打好发展基础


“巩固核心”指以天然气为核心,借助公司在天然气资源供应与配置能力上的核心优势,通过打造有竞争力资源池、做大做强终端、精准营销、一站式服务、设施开放等策略,搭建天然气商业生态体系核心基础。


第一,守住资源上产这一核心发展基石,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在天然气资源供应与配置能力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强化营销、重点客户培育、资源优化组合配置、一体化服务等策略,牢牢把握优质客户,巩固天然气在低碳能源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基础地位。


第二,优化公司LNG接收站布点布局,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LNG储罐,提高接卸及储存能力。本着开放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接收站的作用效能,及时推出“一站式”服务模式,帮助客户在资源代采、接收站窗口期利用、储罐租用等方面建立全新业务生态,促进接收站由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适应全新的市场格局。


第三,大力推动地下储气库建设,补齐调峰能力短板,满足国家对储气能力考核的指标要求,有效支撑销售业务发展。建立储气库容量交易平台,适时向第三方开放,为客户提供便捷、多样化的储气调峰服务,提升公司储气业务盈利能力。


“产产结合”:营造“天然气+”低碳能源大生态


“产产结合”指充分发挥公司天然气资源优势,打造天然气与风、光、热、电、氢等多种能源业态互促共融,培育资源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非气业务,实现生态圈参与主体多元化。


第一,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质用户及产业集群。发挥资源地气源低成本优势,在西南、中西部、东北等区域构建天然气产业集群,有效带动天然气消纳及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构建和谐企地关系。例如,依托川渝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企地协同推进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以气为燃料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气为原料的现代化工产业,既有效带动区域天然气销量提升,又让企业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天然气助力“中国西部瓷都”夹江陶瓷产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至2020年底,四川夹江已吸引国内55家知名陶瓷企业落户,带动15万余人就业,2020年产业集群产值达350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70%以上。


第二,积极拓展天然气发电与新能源业务。在国家碳中和愿景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发展潜力巨大,装机规模将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大幅增至2060年的63亿千瓦,由此对天然气等灵活性电源、支撑性电源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油气企业可以凭借天然气资源优势,与有实力的发电企业或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新模式,扩大燃气发电装机规模,拓展新能源发电及相关的材料、装备制造业务。此外,油气企业拥有大批炼厂及遍布全国的加油加气站,能够提供相对低成本且稳定的氢源以及较为发达的加注网络,发展氢能产业具有先天技术和管理优势。因此,可以依托自身天然气资源、炼厂及加油加气站,快速布局制氢、加氢、储氢业务;依托城市燃气管网,布局分布式制氢、供氢业务,快速切入氢能产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天然气多能融合生态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三,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策上鼓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之外的企业参与增量配电业务,新增工业园区、新建城镇可独立成网。在碳中和发展战略下,电能将逐步成为终端主导性能源,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也要求配电网络更加开放包容,支持新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分布式发电、配电业务发展空间广阔。油气企业可抓住国家电改制度红利,发挥油气田企业在属地的土地资源、风光资源及传统供电业务方面的优势,发挥城市燃气企业配气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及可再生分布式能源项目,积极参与增量配电网业务,发电、配电相互促进相互协同,满足用户电、气、冷、热等多元化需求,助力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


第四,挖掘其他非气业务机会。依托公司自有城市燃气、加油加气站网络和庞大的客户资源,提供油气销售以外的商品和服务,是油气公司打造全新业务增长极,建立国内极有影响力连锁品牌的重要手段。非气业务发展应秉承“依托主业、促进主业”理念,做好人民这篇文章,走进百姓生活,让非气接地气。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战略合作,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与零售业及燃气用具制造业企业合作,打造“借船出海”新模式,在居民消费、健康、医疗、能源服务及城市建设与运营等领域,形成业态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良好模式。


“产融结合”:推动产融互促互动


“产融结合”主要指基于公司优质客户群体,联姻金融企业,充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丰富供应链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融资需求,实现天然气业务与金融的高效融合。几大油气集团旗下多设有财务、信托、租赁、保险等金融板块及国际贸易公司,产融结合具有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围绕集团公司天然气上中下游及相关业务,天然气销售板块可联合资本板块,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上通下贷”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促进内部资源共享,拓展产融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产融结合与产融互促。围绕产业链上游客户,推出“通”字号产品,例如商信通、油企通、物采通、租融通、投融通等;围绕产业链下游客户,推出“贷”字号产品,例如燃气贷、促销贷、油易贷等,充分满足用户不同的融资需求。


国际上天然气期货作为天然气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亨利中心(Henry Hub)天然气期货已成为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风向标和价格杆标。中国天然气进口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天然气定价也日趋国际化。传统油气企业作为主要的资源供应商,应积极联合上海、重庆等地天然气交易中心共同探讨推动天然气期货交易上市,促进价格市场化并利用合约差价实现套期保值,不断完善天然气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


“产技结合”:重视数字化建设及科技研发推广


“产技结合”是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与主营业务,突出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加强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建设。面对数字经济新浪潮,在数字化建设层次上着重打造“三态”,即科学决策的“精准态”、经营管理的“中台态”、基础设施的“统一态”,优化从基础设施到业务应用的整体架构与建设方案,全面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具体到天然气销售业务,须加快构建大数据平台,基于平台采集、汇聚、打通、治理、分析多条业务线的内外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和内部信息共享,全面构建客户标签,智能推荐营销策略,量化评价营销效果,为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二,重视“天然气+”低碳能源相关理论与技术攻关。围绕天然气与新能源业务及碳中和目标,洞察技术研发需求,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资助基础研究及科学前沿探索,设立重大专项集中解决“卡脖子”问题,从源头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油气企业掌握着中国大多数油气田资源,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具有先天优势。近年,中国石油在吉林、新疆、大庆等地区持续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其中新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心被全球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列为全球首批5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心之一,在国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走在了前列。在碳中和目标下,应加强新一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积极有序地推进二氧化碳循环利用集成示范,主导制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行业规范以及应用评价和标准体系,抢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国际制高点,助力能源企业领先实现碳中和目标。


“产才结合”:培养挖掘创新及复合型人才


“产才结合”是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加快市场营销、数字化转型及多能互补等多层面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市场营销方面,面对竞争主体不断增加的市场形势,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服务的专职营销人员,强化其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开拓意识,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数字化方面,油气企业已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数字化思维,又精通行业商业运行模式和流程的高端人才,能将设计思维、业务场景与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相结合。多能融合方面,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驱动新能源业务加快发展,从而需要培养引进一大批全面理解风、光、热、电、气、氢等综合能源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并购业内领先企业或招聘优秀项目团队快速获取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在实际建设运营中提高既有员工在多能融合层面的知识积累,助力企业在碳中和赛道上实现领跑或并跑。


原文信息

题目:油气企业构建天然气低碳商业生态圈研究

作者:潘凯,周淑慧,万宏,昝光杰,帅建军,林琳,张元涛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规划总院;2.中国石油集团政策研究室;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刊登期号:《国际石油经济》2021年第6期






2585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