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保供成绩单
进入4月,北方地区陆续停止供暖,持续数月的全国供暖季逐渐步入收尾阶段。近年来,随着北方清洁供暖的推行,天然气在供暖方面也逐渐走向台前,为公众打造了一个温暖又清洁的冬季,而这背后,是以三大油企为首的油气企业默默的付出,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努力在此次供暖季提交了一份亮眼的保供成绩单。
总结 多渠道保障天然气供应充足
提及冬季保供,在上游环节保障气源的充足至关重要。
对此,中国石油方面表示,此次冬供期间,该公司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加大长庆、川渝以及页岩气示范产能建设投入,预计去冬今春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超冬季保供计划23.5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中国石油冬供期间产气量预计达50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9%;销售天然气预计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高峰期,中国石油天然气单日销量突破7亿立方米,持续天数创历史新高。
中国石化在此方面亦不逊色。2018~2019年供暖季,中国石化各气田开足马力提高产量。据介绍,2018年以来,中国石化在国内充分利用平桥区块、杭锦旗区块等有利阵地,全年实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655亿立方米,油田自产气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国自产气平均增长水平。
作为国内第二大天然气供应企业和最大的LNG进口商的中国海油也在加快天然气的生产步伐,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油国内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700亿立方米,同时,在此次采暖季,中国海油计划供应天然气24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0%,其 中向北方七省市供应天然气6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63.5%。
除国内自产气,进口天然气是国内稳定供应的另一重要保障。
中国石油方面,截至3月31日,去冬今春中亚管道预计共进口天然气194.4亿立方米,增幅达10%。其中,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气田稳定日供应6300万立方米左右;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供气量大幅增加;中缅天然气管道日平均供气1500万立方米左右。同时,中国石油的江苏、大连和唐山接收站在入冬以来也始终保持高罐位满负荷运行。
中国石化方面,2018年,该公司进口LNG资源比上年增长67.8%,成功克服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展现货LNG采购工作,增加旺季提货。同时,天津LNG接收站在2018年初投产后,供暖季安排月均接卸8船资源,全力参与供暖季保供,使中国石化LNG整体接收量比上个供暖季提升70%。
另外,中国海油也提早布局海外资源,在供暖季到来前,就已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卡塔尔等全球多个气源地落实资源。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已累计进口LNG1.5亿吨(约2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可供北京市用气11年。
聚焦 积极加强储气库建设
当然,提高天然气的产量仅仅是冬季保供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我国油气企业也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积极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的协同发展。
对此,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也表示,2018年,中国海油积极推进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天然气产业整体布局。开创了国内LNG罐箱大规模多式联运新模式,有效增强输配送能力;成功推出天然气冬季保供预售交易和LNG销售线上交易,有力促进了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另外,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中,储气库的建设不可或缺。2018年4月,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 《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明确,加强储气和调峰能力建设,是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快形成与我国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储气能力,并形成完善的调峰和应急机制,是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去冬今春,三大油企也在“储”字上下足了功夫。2018年10月,我国首个完全自主技术、自主设计、建造直径最大的16万立方米大型LNG储罐在中国海油天津LNG接收站竣工投产,意味着天津LNG的天然气储存能力可提升近80%,为华北地区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供应提供了保障。
中国石化在“储”的建设上也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储气能力建设的要求,文96储气库运转良好,金坛储气库稳步达容,文23储气库建设提速,为天然气储气调峰发挥作用。
据悉,文23储气库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我国在建的中东部地区最大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与榆济线、中开线、鄂安沧管道互通,建成后将为多条长输管道平稳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可缓解华北地区冬夏季峰谷差过大的局面。
中国石油方面,今年高峰期间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最大采气能力,突破历史极值。相国寺储气库采气保供111天,连续4天保供气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最高达到2028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国大管网的应急气量调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作出了重要贡献。
亮点 互联互通力度前所未有
今年三大油企在冬季保供也有着诸多亮点,加强管道的互联互通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资源互串力度前所未有,天然气管道“全国一张网”的格局也有望加快形成。
据记者了解,管道的互联互通主要是解决资源最大范围调配的问题。目前管道建设的周期相对较长,要有效提升管道运行效率和能力,互联互通就成为不二选择。
将各自的管道连接起来,实现 “全国一盘棋”,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管输能力。另外,实现全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意味着三大油企、省网公司的管道与各种气源将实现连接,从而可使城市拥有多个气源,为城市稳定供气用气提供多重保障。
据介绍,为保障民生用气,中国石油已陆续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压气站常规建设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南气北上”、中贵线反输、陕京四线增输各3000万立方米/日,东北和天津增输华北各700万立方米/日的能力,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中国石化也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其他油气企业的互联互通及资源串换工作。如在供暖季前,中国石化在广西的来宾、钦州,川气东送沿线的仪征等地分别和中国石油管网进行了互联互通。供暖季开始后,互联互通工程提高了地区的综合保供能力,实现了民生用气的互联互保。
中国海油今年也创新保供模式,实现“南气北上”。2018年11月15日,中国海油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开始正式向北方用户反输。这是国内首次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实现和客户端全流程商务对接南气北运,是贯彻落实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质性举措。
另外,2018年11月29日,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国石化LNG互联互通工程已经正式投运。同时,该分输站与中国海油LNG互联互通工程也已完成天然气置换。这意味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企的天然气管网在天津滨海新区实现互联互通,确保了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可以看见的是,随着互联互通工程的逐渐推进,一个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格局也正在形成,实现清洁温暖过冬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