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继平:提升油气市场竞争力,迎接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来源:潘继平 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20-10-28
随着油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能源安全隐忧加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需求低迷,我国油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临问题和挑战更加突出。在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油气行业特别是主要石油企业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质增效,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
“十三五”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油气供大于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石油价格持续低迷;我国大力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加剧。同时,国家对油气行业提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发展呈现新动向、新趋势。上游市场化改革取得实际成效,多元竞争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在新疆常规油气区块竞争性出让中成功中标的京能集团和中曼油气公司,先后在柯坪北区块、温宿区块获得商业勘探发现。其中,中曼油气的温宿区块油气勘探发现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0万吨,通过自然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并备案,标志着中曼油气成为第一家获得商业规模石油探明储量的民营企业,进而成为我国油气上游市场名副其实的新生力量。同时,随着制约外资企业准入上游市场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废除,负面清单政策逐步落实,具有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的外资企业将获得油气矿业权人资格,进而成为我国油气上游的市场主体。国内外企业、国企民企同台公平竞争的多元油气上游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油气中游运输管网独立,国家管网公司成立。2019年,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挂牌成立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至此,三大石油企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格局被彻底终结,油气开发生产企业不得从事长距离油气管输业务,并为自己生产的油气销售承担管输费用,为实现“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油气产业市场格局迈出了关键一步。一个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调控能力提升的市场化油气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炼油加工产能继续扩张,油品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随着地方炼油加工和原油进口的逐步放开,我国炼油加工产能快速扩张,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截至2019年年底,炼油产能已达8.6亿吨左右,其中地炼产能约占30%,油品生产供应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目前已核准拟于“十四五”期间建设的炼化产能近2亿吨,预计2025年左右,我国炼油加工产能将超过美国,达到10亿吨以上,其中地炼占比提升至40%,油品市场竞争加剧,同时炼油产能严重过剩,三大石油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下游市场竞争压力。油气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十三五”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迅速,而国内供应量不足,导致油气对外依存度均大幅提升,能源安全隐忧加剧。2015~2019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年均增长5%以上,天然气表观消费年均增长10%以上,2019年分别达6.5亿吨和3060亿立方米,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则下降了2400万吨,对外依存度攀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达70%以上;尽管天然气产量显著增长,但仍跟不上消费增幅,对外依存度提升约15个百分点,达45%左右。
随着国际能源市场竞争加剧,中低油价渐趋常态化,境外油气廉价而丰富。三大石油企业承担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能源安全的历史使命,而日趋严格的投资效益考核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使得油气行业特别是主要石油企业在未来特别是“十四五”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品质劣质化加剧,增储上产压力和挑战加剧。随着勘探开发程度提高,资源品质不断下降,难度和成本明显增高,符合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客观规律,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层面的挑战。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油气日益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资源劣质化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同时,推进增储上产,增强国内油气生产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更大。关键技术短板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油气增储上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上游科技创新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制约了大量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和新领域勘探突破,制约油气增储上产。尽管下游炼化产能较大,但受关键技术工艺制约,缺乏具有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工品牌产品。这是主观层面的挑战。油气上游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加剧了勘探开发领域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随着油气上游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进入油气上游领域的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明显增多,主体多元的市场格局使得三大石油企业将面临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具有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的国外石油公司和具有市场灵活性和成本优势的国内民营企业,将与三大石油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油气上游行业面临管网分离带来的短期冲击和长期管输竞争。从长远来看,管网分离对油气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短期内无疑将对上游企业产生明显冲击。三大石油企业开始自行承担油气长输费用,进而加大增储上产成本,同时,还要与其他油气生产企业、油气进口商同台竞争管输市场。在低油价下,大量进口油气进入国内市场,对管输、储备等基础设施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炼化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格的环保压力。随着炼化产能过剩日趋严重,油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大石油企业在下游领域和销售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被压缩。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炼化行业面临日益严格的环保压力,迫切需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生产质优价廉的高标准油品和化工产品。碳排放的约束和压力不断加大,来自新能源的竞争日益激烈。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排放的提前达峰,对于尚需进一步发展的油气行业,无疑是加速来临的巨大挑战。同时,零碳的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成本不断下降,在电力、交通、工业等高强度用能领域,对油气行业形成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严峻挑战,顺应并引领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油气行业特别是传统三大石油企业必须大力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迎接油气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强化科技创新和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不断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加快攻克制约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瓶颈,尽快补齐短板,推进相关设备装备国产化,不断降低资源开发成本,积极推进规模效益的增储上产,大力提升国内油气生产供应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攻克制约高端石化产品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进一步提升炼油收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油品生产成本,增强其价格优势,尽快形成附加值高、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端化工产品,缩短与世界先进化工水平差距。大力推进油气上游市场化配套改革,构建公开公平透明的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积极配合推进上游市场化改革,着重推进主辅分离改革,将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从三大石油企业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专业化的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进一步取消关联交易,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方式承担油气勘探与生产工作,节约支出,降低开发成本。进一步剥离三大石油企业的社会职能,降低其负担,减少用人养人成本。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三大石油企业改革,加快转变和成长为“真正的企业”的步伐,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转向以管资本为主,增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灵活性和活力。面对来自外企、民企的市场压力,三大石油企业要勇于竞争,在竞争中壮大企业,通过竞争,主动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在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方面发挥特殊保障作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