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听,能源大佬都说了啥?
来源: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21-03-11
两会期间,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将就如何推动能源改革与发展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在两会上表示,应争取天然气产量的大幅提高,不断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使油气结构更加优化。随着天然气在车用、发电等领域的逐步提升,在我国油气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快速增长。《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7.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根据此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提高到10%以上。另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最新预测,未来2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50%。据杨华介绍,中国海油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商,并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清洁能源稳定供应模式,“一条腿”是勘探开发海上天然气资源,“另一条腿”是从国际市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资源。近年来,跨国油气巨头及国内“三桶油”都将天然气业务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中国海油也将提高天然气业务比例作为企业发展的既定战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已累计进口LNG1.5亿吨(约2100亿方天然气),相当于可供北京市用气11年;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海油国内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700亿立方米。“过去一年,中国海油积极推进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天然气产业整体布局,开创了国内LNG罐箱大规模多式联运新模式,有效增强输配送能力,及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杨华表示。据悉,中国海油已经编制了强化国内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公司勘探工作量和探明储量要翻一番。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吕亮功准备了4份建议,主要涉及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可降解材料、推动长三角港口资源高效利用等话题。吕亮功建议,加快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有效发展。吕亮功表示,为了保障天然气供应,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有效发展,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亟需国家加快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因此,吕亮功建议:
(2)建设国家级公开透明、公平开放的长输管道管输容量、地下储气库库容、LNG接收站接收能力交易平台。
(3)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支持力度。我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成本高,建议保持页岩气现行财政补贴水平并延长到“十五五”,同时免征页岩气资源税。
(4)制定致密气田勘探开发扶持政策。建议对致密气田暂不征收资源税,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致密气田勘探开发企业进口相关关键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设立设备国产化的专项研究基金。
(5)进一步完善LNG进口退税政策。建议延续进口天然气退税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并根据实际进口量实行退税。六是加大地下储气库项目财税政策支持等。
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光汇石油董事局主席薛光林提交了《关于对实体企业恢复实施银行贷款借新还旧政策的提案》与《关于遏制高利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提案》,意在推动监管层重视政策调整和创新,以金融力量大力扶持实体经济。而另外一份提案,《关于加快建立和发展天然气战略储备的提案》提出,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但我国天然气战略储备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特别是近几年“气荒”屡次出现,抓紧建立和发展天然气战略储备和调峰储备、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和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已经势在必行。薛光林介绍,目前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出发,可参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模式,统筹考虑,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天然气战略储备,形成国家、资源企业、城市燃气企业三级储备主体,以及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天然气储备体系,同时增加储气规模、形成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储库系统。薛光林建议,国家有必要大力推动天然气储备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天然气战略储备管理模式,比如成立国家天然气储备中心,负责国家天然气储备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承担天然气战略储备收储、动用任务;尽快出台建设天然气储备的相应法规,明确支持政策;并逐步放开储备调峰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主体,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和投资;同时,利用金融工具,提升战略储备体系商业化运营管理水平;发挥储气库的商业和金融功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建成储气服务交易市场和天然气现货、期货交易市场。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冷空气活动频繁,天然气需求猛增,多地出现一“气”难求情况。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企业与气象部门深化合作,建立极端天气天然气保供联动机制,确保全国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维护能源安全。宇如聪指出,国内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天然气供应吃紧,与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几次强冷空气天气过程,间隔时间短、极端性强,导致气温回升慢,低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风寒效应明显,直接拉动天然气供暖消费增长。相对其他化石燃料,天然气排放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更少,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能源。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工业复产、煤改气等因素推动全国天然气需求增长量超过预期。在需求猛增的同时,由于燃气企业预估不足、偶发事件等因素,造成供应增加不够及时,最终导致国产天然气与干线管网输气能力达到极限、储气库最大日采气量下降,供不应求矛盾加剧。宇如聪认为,这凸显了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应对极端天气保供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虽然极端冷事件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不意味着其影响的范围缩小、程度减弱。”宇如聪强调,要高度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天然气供需的影响,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要指导油气企业、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等,与气象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尺度的合作,建立极端天气天然气保供联动机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
然而,在生产、运输、供应等过程中,天然气的储存没有煤炭、石油便利,更易受冬季极寒天气、大范围低温雨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导致天然气管线等基础设施故障增加。2月中旬,暴风雪接连席卷美国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造成多地发生停电事故。重灾区得克萨斯州限电负荷超过2000万千瓦,影响人口超过400万人。据媒体报道,得克萨斯州电源结构以燃气和风电机组为主,受极寒天气影响,大量天然气管道出现冰堵导致气源供应中断,引发停水、物资短缺等连锁反应,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带来的重大威胁,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调度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优先保障重大社会活动场所、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六类用户,最大程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宇如聪认为,应做好气象灾害对天然气生产、运输、供应影响的实时监测、滚动预测、跟踪评估,增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他同时建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油气企业等生产和供应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天然气消费与极端天气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延长预见期,增强极端天气预测预警能力。“在关注天气变化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月尺度以上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冬季,需关注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时段和强度。”宇如聪介绍,天然气运行冬季需求大、夏季需求低,尤其北方城市冬季采暖用气波动较大,急需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判未来形势,实现提早调度。根据天然气运行季节规律和工业燃料用户用气情况,宇如聪建议,可采取“压非保民”原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优化关停可中断的工业用户,制定工业用户减供预案与优惠政策,实现居民与工业用气良性互动。加强气电与煤电联动,沟通协调负荷系数较高的大型用户,如双燃料发电行业等,鼓励夏季多用、冬季少用,价格随季节浮动。在紧急状况时,降低或暂停天然气电厂,由煤电替代,确保民生用气需求。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二氧化碳的回收与有效利用已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更是加速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焦云认为,我国应积极实施碳氢产业大循环,助力煤基化工碳中和。焦云表示,为进一步利用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所富有的风、光、水等可再生资源优势,结合我国已经研制出成熟、可靠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收、有效利用的高端技术,实现产业化,将会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前,二氧化碳的捕捉、回收、利用正刚刚兴起,投资金额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企业皆在筹划之中,为进一步促进局部地区加快实现碳中和,国家应扶持此类企业,并给予政策支持。焦云指出,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贷款限制、发债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类企业给予200-400元/吨的碳回收资金补贴,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陕北等西部煤化工聚集地列入重点发展地区,给予大力推广,将主要以燃煤发电为主的东北地区列入重点发展区域,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度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