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随着北方各省份陆续开始供暖,标志着今冬明春的保供季正式开始。气温,作为影响冬季保供重要因子之一,与国家能源储备、下游用户生产计划和市场气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今年秋季至冬季过渡期,气温不稳定,直至11月中旬,我国还出现了异于往年同期的高温温度,加之近期各地疫情的突发,给能源战略和保供规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市场形势仍不明朗,但今冬明春总体保供势头偏好。
一、 我国天然气储备量足
管道气方面。从天然气4条主要进口管道看,除新疆广汇管道气在今年3月减量,使今年输气量总体低于上年全年以外,截至11月底,中亚、中缅和中俄管道累计输气量均超越去年全年输气量。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亚管道在12月前已向我国输送超400亿立方米天然气,日输气量约为1.2亿立方米。笔者统计也发现,中俄管道从1月开始提高对我国的输气量,之后持续平稳输气;中缅管道则保持向我国平稳输气。
(数据来源:笔者收集整理)
海气方面。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的海气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备货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第二和第三季度开始,欧洲为了应对俄罗斯的断气政策和准备自身冬季保供开始备货,全力和亚洲买家打价格战,不仅推高了海气市场价格,也拉动部分原本要送往亚洲的气调头转向欧洲港口。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欧洲的天然气储量已达到94.8%,远超过年初定下85%的目标。随着欧洲天然气库存逐渐充足,海气价格也在第三季度中开始逐步下降趋向平稳,各项数据也显示我国在价格下降后开始买货。笔者预计,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还会有大批量海气进港用来填补库存。目前,我国管道气充足,有的地方城燃企业也有释放气量的想法。
二、今冬明春气温大概率高于往年同期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每年气温都是制定保供计划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除年初的2月份以外,余下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整体偏高,降水量则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态势。即使进入冬季,开始供暖的11月,气温较往年仍然偏高,一定程度减少了城燃企业的供暖压力。11月27日寒潮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10至16度,带来了真正的冬天。气象专家在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举办的2022年油气论坛冬季保供峰会上表示,今年12月至明年2月全国天气特点:一是“普遍暖、局部冷”,即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北方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供暖压力较大。二是“平均暖、阶段冷“,即南方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电力供应和负荷。同时,我国今年将受“三重拉尼娜现象”影响,需关注东南部地区,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发生的准备。
除以上两点外,10月初至今,我国疫情由多点散发转向多点多发的态势。因疫情防控,交通减少,工厂暂缓生产以及职工居家工作,带来天然气需求低迷,虽进入采暖季但整体气价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即使价格下跌,下游也无接货需求。由此,笔者认为秋冬以来天然气需求低迷将在12月中旬开始逐步减缓,城燃企业不应释放早前储备的气量;建议今冬明春保供重点应偏向于东北部的供暖需求,以及东南部为应对极端天气的天然气发电需求。低迷的气价预计会在明年1月底至2月中旬间有一个较大的回升,下游各工厂可在明年1月前关注各方面变化,主动调整天然气需求计划。